2025年3月22日至3月28日是第三十八届“中国水周”。
水是生存之本、文明之源。近年来,我市通过水生态文明城市与海绵城市、智慧城市、国家生态园林城市、中国人居环境奖等联建联创,做到了水系建设与城市建设一体推进、与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实现互为依托、互相促进,共同繁荣。水生态文明城市的建设实现了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共赢,极大提高了城市的知名度、美誉度和人民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
今日的许昌,水生态文明理念深入人心,“节水、爱水、惜水、护水”已经成为全市上下的自觉行为。

牛书培 摄

3月25日11时许,60多岁的市民彭秀英像往常一样拧开厨房的水龙头准备洗菜。“我小时候用水可没这么方便,和邻居们排队接水的场景到现在我还记得。”彭秀英说。
不少上了年纪的许昌人都有和彭秀英相似的经历。干旱缺水曾是许昌人解不开的心结。资料显示,许昌水资源总量不足,为全国人均占有量的十分之一,曾是全国40个严重缺水城市之一。
1960年,许昌建成自来水厂,由此拉开了许昌城市供水的序幕。由于种种原因,截至1977年,我市供水管网总长才31.2公里,几十户甚至上百户居民在一个水龙头下排队接水的现象屡见不鲜。

翟英健 摄
1978年、1979年,我市投资200万元兴建东水源地,建立了市区水厂,厂址位于今天的市区文峰路与建安大道交叉口东北角。1979年,许昌市自来水厂正式更名为许昌市自来水公司。
打井深挖地下水已经不能适应城市的发展。1981年,周庄水厂应运而生。1981年至1994年,我市先后投资150万元对周庄水厂进行扩建,使之成为我市第一座现代化地表水厂,市区的日供水能力达到5万立方米。1994年和2000年,周庄水厂进行了两次扩建,市区的日供水能力由此达到10万立方米。
1984年至1992年,国家投资3000余万元兴建了许昌市南水源工程,先后建成了麦岭水源地、榆林水源地,组建了董庄水厂。1991年10月,董庄水厂开始向市区供水。1997年9月,麦岭水源地移交许昌市管辖,并成立了麦岭水厂,我市的城市供水得到了有力保障。

杨望祥 摄
为市区供水的麦岭水源地和北汝河均在30多公里外的襄城县,水需要经过多次加压、长途输送才能到达市区。因此,我市供水受环境因素的影响较大,干旱、断流、污染、异常天气等常常影响全市人民的吃水安全。
为解决这一难题,我市与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积极对接。2014年12月12日,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正式通水,终结了许昌缺水的历史,给许昌这座历史文化名城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南水北调原水的输入,解决了我市地表水源严重不足的问题,实现了全市三水源(南水北调原水、北汝河地表水、麦岭地下水)、多水厂应急联调供水。经过几代人的不懈努力,许昌人解决了水源难题,实现了从“饮水难”到“喝好水”的转变,“幸福水”滋润千家万户。


阳春三月,饮马河畔绿草如茵、繁花似锦,几只野鸭在清澈的河水中欢快游动,冲淡了都市喧嚣,尽显自然和谐。
2024年11月23日,素有“河南社会治理晴雨表”之称的《河南社会治理发展报告(2024)》在郑州发布,许昌宜居度综合得分居全省首位,获得感指数、城乡居民幸福感得分位列全省第二。
宜居,简而言之是指一个地区或城市具备适宜人类居住和生活的条件,不仅包括自然环境,而且涵盖完善的基础设施、便捷的生活服务、和谐的社会氛围。
宜居度拿下全省桂冠,优美的生态环境是重要因素之一。

高文胜 摄
我市于2013年11月谋划实施全国首批水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市、50万亩高效节水灌溉项目、中心城区水系连通工程三大水利项目。城市生态水系环通长达110公里,串起多条河流和古老护城河,还“镶嵌”了大片滨水林海,形成了“五湖四海畔三川、两环一水润莲城”的生态格局。
“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今日的许昌,已经成为“水的世界,树的海洋,花的故乡,鸟的天堂”,许昌持续实施“绿满许昌”行动计划,公园和绿地随处可见,“全国水生态文明城市”“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国家森林城市”等国字号荣誉是对这座城市生态环境的最佳赞誉。
“近年来,我目睹清潩河、灞陵河、饮马河、护城河等河湖水系变了模样。看着许昌从全国严重缺水的城市之一变成了全国水生态文明城市,我为许昌感到骄傲。”市民赵志明说。


水是生命之源、生态之基、生产之要。多年来,我市围绕贯彻落实“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思路,坚持“以水而定、量水而行”的原则,强化顶层设计,把水资源作为最大刚性约束,推进水资源集约节约利用,节水取得显著成效。
市委、市政府坚持高标准、高起点,在《许昌市城市总体规划(2015—2030)》中,把水资源的优化配置、节约保护融入全市经济发展的战略和城市总体发展规划里,强调了未来许昌经济社会发展必须坚持科学的用水模式。
市政府先后制定完善了《许昌市节约用水管理办法》《许昌市水资源管理办法》等一系列规范性文件,又颁布了《许昌市人民政府关于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实施意见》《许昌市人民政府关于全面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意见》等法规文件,明确了节约用水工作的政策导向。

乔利峰 摄
通过完善城市节水法规制度,采取依法节水、依法管水、依法用水等手段,我市进一步拧紧节水“水龙头”。
与此同时,我市加强城市雨水收集利用,有效利用非常规水资源,大力推广应用节水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建设节水示范工程项目,促进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实现水资源循环高效利用。
一项项具体的措施,为许昌节水事业的长久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乔利峰 摄
城市节水涉及千家万户。节约用水,离不开市民的了解、理解、参与和支持。
近年来,我市通过广泛发动、引导,全民自觉节水、文明节水的意识和行为进一步提升。
我市每年以“世界水日”“中国水周”“全国城市节约用水宣传周”和“世界环境日”等活动为契机,紧紧围绕宣传主题,采取多种形式进行全方位节水宣传。
如今的许昌,从城市到乡村、从工业到农业、从生活到生态,节水理念在潜移默化间深入人心、走入千家万户,人人节水成了城市生活的新风尚。
来源:许昌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