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颍昌 沧桑西湖
史书有载:“天下西湖三十六,许州西湖在其中”。而现在的许昌西湖,并非是宋元时期的许州西湖。据明朝嘉靖《许州志》载:“西湖,在州治西北七里,今水涸,民田其中”。明朝进士孙子良的《许昌怀古》诗曰:“到州先问德星亭,尽说荒芜入杳冥。方叹残碑横古道,又闻废井列疏星………”说明在明朝嘉靖之前由于许州潩水改道,加之连年干旱,致使湖水干涸,西湖便干涸成为遗址。
▲ 1990年版许昌地名志
古西湖位于潩水流经的颍阴县(今许昌市老城区)之西。据《水经注》记载:潩水又南迳钟亭(长葛与许昌市建安区西北部交界区域)西,又东南迳皇亭西,又东南迳关亭(今建安区北部)西,又东南迳宛亭(今建安区西北)西,郑大夫宛射犬之故邑也。
▲ 1986年版许昌县苏桥乡地名志
潩水又南分为二水,一水南出迳胡城(今建安区西部偏北)东,故颍阴县之狐人亭(今建安区西部偏北)也。其水南结为陂, 谓之胡城陂。潩水自枝渠东迳曲强城东,皇陂水注之。水出西北皇台七女冈北,皇陂即古长社县之浊泽也。《史记》魏惠王元年,韩懿侯与赵成侯合军伐魏,战 于浊泽是也。其陂北对鸡鸣城,即长社县之浊城也。陂水东南流迳胡泉城(今建安区西北部)北,故颍阴县之狐宗乡也。又东合狐城陂水,水上承陂水,而东南流注于黄水,谓之合 作口。而东迳曲强城北,东流入潩水。时人谓之敕水,非也。敕、潩音相类, 故字从声变耳。潩水又迳东西二武亭(今建安区西北)间,两城相对,疑是古之岸门(今建安区苏桥镇一带),史迁:所谓走犀首于岸门者也。徐广曰:颍阴有岸亭,未知是否?潩水又南迳射犬城东(今河南省许昌市建安区河街乡沟王寨村), 即郑公孙射犬城也,盖俗谬耳。潩水又南,迳颍阴县故城西。
▲ 2009年苏青龙考绘、张遂喜制版:许州元朝地名地图
许州西湖的来源;相传唐贞元二年曲环镇许时已有西湖,曲环修筑许州城时[今许昌市],在郡西北取土筑城,因其地过潩水潴之,广百余亩,中为横堤,初有其东之半,而西广于东,倍增而水不甚深。北宋时吕莒镇许时,除横堤,浚西湖,使湖色迷人。植柳竹,种藕莲,筑亭阁。当时的古西湖水面分为东西二湖,东小,西大。东清,西浊。皆能行小舟于湖中。
▲ 2012年苏青龙重新考绘的许昌古地名图
许州古西湖的名称来源有二;一曰:唐宋时期许昌境内原有东西二湖,以颍昌城方位取之,因西湖在城西,遂命名之。二曰:北宋文人苏轼、欧阳修、梅尧臣、韩维等游许时命名之。欧阳修直谓;西湖,许州名胜也。
▲ 明朝中期在许昌城西北偶重置的许昌新西湖
许州西湖,西望连绵起伏十余里,宽四余里的太平岗(即今天的玉皇岭),岗上林木葱郁,乔灌杂生,成群结队,良禽栖息;历代都是文人政客的追慕向往之地,后魏时,诗人魏彦在《胡太守重理西湖》这首诗里赞曰:小筑湖亭旁水西,踏来独是旧香堤。波光日丽明妆镜,柳陌烟消见彩霓。一叶连舟堪载酒,数竿鱼钩半藏溪。贤侯此日同民乐,共赋新诗落品题。
▲ 许昌新西湖---潩水桥
据明嘉靖《许州志》记载:唐画圣吴道子自阳翟迁许,在湖阴(河或湖南岸为阴)筑洞而居。唐五代许浑《祗命许昌自郊居,移就公馆秋日寄茅山高拾遗》诗:“一笛迎风万叶飞,强携刀笔换荷衣。潮寒水国秋砧早,月暗山城夜漏稀。岩响远闻樵客过,浦深遥送钓童归。中年未识从军乐,虚近三茅望少微”。又《颍川从事西湖亭宴饯》诗:“西湖清宴不知回,一曲离歌酒一杯。城带夕阳闻鼓角,寺临秋水见楼台。兰堂客散蝉犹噪,桂楫人稀鸟自来。独想征车过巩洛,此中霜菊绕潭开”。
▲ 许昌新西湖---知州韩维建的展江听水亭
到了宋代,许州西湖更享盛名,文人游集,苏辙定居古西湖西南岸的大庄店,筑室著传,自号“颖滨遗老”,自1101年至1112年,携家人200余口在许昌度过了11年的晚年。文彦博在距古西湖约3里的东北,建曲水园,辟为府邸。园有大竹三十余亩,潩河贯其中以入西湖,最为佳处,初为本州乡民所有,文潞公为守,买得之。潞公自许移镇北门而文元为代。一日,挈家往游,题诗壁间云:“画船载酒及芳辰,丞相园林辫水滨。虎节麟符抛不得,却将清景付闲人”。遂走使持诗寄北门,潞公得之,大喜,即以地券归贾氏。
▲许昌新西湖---复建的苏辙读书亭
北宋时期,许州西湖沿岸有很多文人在此留下遗迹。韩维隐居湖西,凿凉室于地下。苏过,营湖阴水竹数亩,宅居西湖北岸,名曰小斜川,自号‘斜川居士’。宋庠,司马光,范仲淹,程颢,叶梦得等也都在此或建亭阁,或留下赞扬西湖的诗篇。欧阳修在他的《春日西湖寄谢法曹歌》(原名谢伯初,当时任许州法曹参军。法曹参军,官名)中写道:西湖春色归,春水绿于染; 群芳烂不收,东风落如糁。参军春思乱如云,白发题诗愁送春;遥知湖上一尊酒,能忆天涯万里人。万里思春尚有情,忽逢春至客心惊; 雪消门外千山绿,花发江边二月晴。,今少年把酒逢春色日逢春头已白; 异乡物能与人殊,惟有东风旧相识。苏轼的《咏西湖》:西湖小雨晴,滟滟春渠长。来从古城角,夜半传新向。使君欲春游,浚治役千掌。纷纭具畚钟,闹若蚁运壤。夭桃弄春色,生意寒犹怏。惟有落残梅,标格若矜爽。游人岔已集,挈榼三且两。醉客卧道旁,扶起尚偃仰。池台信宏丽,贵与民同赏。 但恐城市欢,不知田野怆。颍川比不登,野气长苍莽。谁知万里客,湖上独长想。梅尧臣的《登许昌城望西湖》:试望许西偏,湖光浸晓烟。岸痕添宿雨,草色际平田。夏木阴犹薄,朱荷出未圆。人闲绿波静,幽鹭插头眠。梅尧臣有诗《依韵朱学士廉叔忆颖川西湖春色寄献尚书晏公》:物景有先後,春工无旧新。追欢成杳霭,寄咏苦逡巡。湖水与濠接,岸亭将寺邻。艳花簪舞髻,弱藻罥垂缗。客奏桓伊笛,人歌柳恽苹。何尝烦几案,自得去埃尘。纵语曾忘倦,从游未觉频。赋诗高压古,下笔敏如神。每想魂俱往,终知梦是因。广骚常慕屈,感遇亦希陈。借问摛词者,当时别乘人。喜公移幕府,连常二州春。梅尧臣《依韵和王中丞忆许州西湖》诗:“拍岸千寻水,陪京第一州。艳光落日改,明月与人留。细浪差差蹙,深湾曲曲幽。跳鳞无限乐,春蔓不胜柔。晚下蛙为吹,闲来叶作舟。乱禽喧後坞,急雨过西畴。负笱渔郎去,将雏燕子秋。跨桥寻鸟入,疏窦山城流。密树能藏马,晴沙自立鸥。缘何探景备,平昔从公游”。
▲ 许昌新西湖:北宋苏轼重浚古西湖而修的《苏堤》
西湖书院,宋代文学家苏辙,字子由。元祐年间(1089——1094年)自岭南归居许州,号“颍滨遗老”,读书于西湖上,一时学子多从之。遂建西湖书院于德星亭旧址西,德星亭,据乾隆《许州志》载:“本汉太邱事而名。”东汉陈太邱,尝会荀淑,时太史奏:“德星聚,五百里内有贤人”。据此后人建亭,名德星亭。宋代黄璇《德星亭》诗曰:“人无从来重颍川,德星旌行属何年;季和诸子皆融朗,陈寔云仍总俊贤。太史叶占天有象,陈偏述善世应传;可怜名在亭摇落,感慨留题思惘然”。与展江亭为邻,展江亭为宋韩维,字持国,知许州时所建。宋庠诗曰:绿鸭东陂已可邻,更因云窦注西田。凿开鱼鸟忘情地,展尽江湖极目天。遂为“展江”命亭。听水亭,宋代苏轼,字子瞻,号东坡,曾朴居其南,其弟苏辙有诗记此事。
▲ 许昌新西湖---《西湖书院》
南宋以后,历金元之战乱,历年灾旱无雨,潩水改道,加上西湖年久失修,泥淤水涸,一派萧条,到了明朝初期,尚有遗迹可寻,据许昌县地名志载;城北七里偏西,有浅水百亩,广生榆树,取名榆林,为区别城西南之南榆林,以方位命名北榆林,北榆林这个地名今天已不再使用,至今此地年长老者皆知此缘故。
▲ 许昌新西湖---因陈太邱所建的《德星亭》
古时的许州西湖虽然不存,但站在古西湖旧址上,还能隐约看出它当年的轮廓。其旧址在今许昌市魏都区西北,以坡宋、坡王、坡胡、水口、王月桥、三李村北,丁庄村西,北环以南,颍汝干渠以东等所围成区域应为古西湖旧址。今之西湖是明朝以后许州地方官绅和文人在许州城西北角处新置修建的。
▲ 明朝中早期已干涸位于许昌旧城西北七里的
古西湖旧址,如今已成农田
作者:[张遂喜] 苏青龙
备注:
《一》:张遂喜
汉族,1958年1月15日生。居河南省许昌市魏都区五一街道光明路,祖籍河南省扶沟县曹里乡人,据家谱记载远祖本姓宁、满族,后因故改姓张。因1945年黄河花园口“河决”,祖父携全家从扶沟逃难至陕西,解放前后其父全家寓居许昌。张遂喜老师为人良善,勤劳朴素,善写文、喜地图。是许昌许继某公司干部,地图票证收藏爱好者、个人家庭报主编、河南省票证收藏协会理事、许昌市收藏报主编、许昌市古树名木志主编、许昌市收藏家协会领导、许昌古地图志<和苏青龙合编,未完稿>主编之一,2011年1月25日突发急病,英年早逝。
《二》:许州
在今河南省许昌市魏都区,西汉析许县地始置颍阴县与许县并存、三国始称许昌县、唐代称许州、宋代称颍昌与许州并存、金代称长社县与许州并存、元明清因之、民国改元复称许昌县、2016年11月24日经国务院批准改建安区。
《三》:参考资料
《水经注》
《斜川集》
《却扫编》
《许昌县地名志》
《明嘉靖许州志》
《许昌苏氏家乘》
《颖昌古地名图》
《许昌县苏桥地名志》
来源:许昌建安区姓氏文化研究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