禹州神垕镇的清晨,总裹着一层薄薄的窑烟,混着湿漉漉的露水,压在老街的黛瓦上。循着一阵拉坯机的嗡鸣,走进“红远钧窑”的大门,工作室内,河南省陶瓷艺术大师温红远大师正俯身于展台前,静静地端详着刚刚出窑的“腾飞”钧瓷作品。
这匹踏云而行的钧瓷骏马,仿佛从《庄子·逍遥游》的篇章中跃出,将“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的哲思凝固在窑火之中。马首昂起的弧度划破时空,前蹄在虚空里收拢成决绝的曲线,整个身躯被窑变赋予的霁蓝与绛紫包裹——那是清晨将明未明时的天象,是深海与火焰在1300度窑火中达成的神秘契约。
窑变流淌的紫纹沿着马背蜿蜒,如同夜幕撕开的闪电,在钧瓷特有的开片肌理间奔涌。这种“道法自然”的釉色变化,让静态的陶瓷获得了生命的动势。马鬃在釉层深处扬起冰裂的纹路,每一道都是时间在窑火中结晶的诗行。底座的云海并非陪衬,而是整场飞升仪式的重要参与者,乳浊的月白釉堆积出蓬松的体积感,将重力转化为托举的温柔力量。
这件器物超越了“似与不似”的艺术辩证,在“入窑一色,出窑万彩”的钧瓷美学里,我们看见火焰的不可控与匠人的掌控达成的完美平衡。那些在展架上静默的其他钧瓷,如同这场独舞的和声,共同吟唱着泥土在烈火中重生的秘语。
“钧瓷之道,首在型格。”他一边用手抚摸着骏马那苍劲有力的线条,一边说,这是一件生肖钧瓷作品,“光设计方案就修改了30多次,先后经过煤烧、炭烧和气烧多次试验。”
与神垕镇很多钧瓷大师一样,温红远烧制钧瓷的首要源自父辈。1985年,温红远的父亲与人合办钧瓷厂,15岁的温红远开始系统学习钧瓷烧制技艺。1988年高中毕业后,温红远进入神垕镇西大瓷厂学习烧制工艺和模型制作。1997年又跟多位钧瓷大师学习钧瓷烧制与配釉工艺。
2001年创办红远钧窑时,他已在釉料里浸淫十三年。传统炉钧釉在他梦中流淌,却总呼唤新的色彩。某个霜晨,窑炉里迸射出的彩金釉,让所有人屏住了呼吸——赤橙黄绿交织成霞,金斑银线如星轨穿梭。这“炉钧彩金釉”从此成了他的印记,仿佛钧台窑的官窑血脉,在千年后生出新的枝蔓。
“让钧瓷走进千家万户。”这是温红远常挂在嘴边的话。在他看来,钧瓷不应只是陈列于博物馆的“阳春白雪”,更应是能与人朝夕相处的“日常伙伴”。
他专注于钧瓷壶的设计,因为“壶中有福”,既实用,又承载着吉祥寓意。
他不断从传统中汲取养分,查阅大量古代茶具资料,探究唐至明清茶具造型的演变。他也常去景德镇、宜兴等地交流,但他强调,“移植”不是目的,“创新”才是根本。
“钧瓷壶要有钧瓷的语言,不能只当穿钧釉外衣的紫砂壶。”他拿起一把素坯壶,注入清水,“看这出水。”一道银线应声而下,利落如刀,入杯不溅。“为这‘利落’,我烧坏了一窑又一窑的壶。”
温红远调釉时,像一个谨慎的化学家。他继承传统“炉钧釉”基础上,创新研发出“炉钧彩金釉”。这种釉能在壶上窑变出赤、橙、黄、绿、青、蓝、紫七彩,红绿相间,缀以金色斑点、银色丝线,美轮美奂。
“铜为血,铁为骨,硅为肉。釉水的厚薄,天气的干湿,甚至烧窑人的心境,都会影响最后那一眼窑变。”他指着一把刚烧成的宝石蓝釉壶,“为了这一汪蓝,我守了三天三夜的窑火。”
他的茶器总带着体温。230cc的包容壶,壶嘴出水如琴弦不散,壶盖严丝合缝如月合玦。有人问秘诀,他抚着坯体道:“型釉相生,就像神垕的水土养钧瓷。”那些被国家博物馆收藏的胆瓶、梅瓶,在他眼里不过是窑神给予诚心的回响。正如禹州人常说:“纵有家产万贯,不如钧瓷一片”,他追求的从来不是价值,而是泥与火碰撞时那声永恒的叹息。
温红远对“自然窑变”的奥义有着这样的理解:钧瓷的釉质是独特的二液分相结构,在不同光线下会产生深浅不一的蓝色乳光,与釉中铜、铁等元素的色彩叠加交融。
这意味着,一把钧瓷壶在晨光、正阳和暮色下,会呈现不同的韵味。它是与自然同频、与四季同步、与时空同变化的活物。
“现在很多人用电窑、气窑了,温度好控制,成品率高。”温红远拍着窑壁,“但我还是喜欢这老伙计。煤窑的火,是有性格的,它烧出来的东西,有‘人情味’。”
他描述烧成的艰难:钧瓷需历经氧化焰、中性焰、还原焰和弱还原焰四个阶段。尤其在还原焰阶段,既要保证1280度左右的高温,又要让燃料不充分燃烧,产生一氧化碳,以还原釉中的铜、铁元素。
窑门之内,是泥、火、釉的狂欢;窑门之外,是匠人的执着与等待。温红远说,每次开窑,都像一场庄严的仪式。
“窑门一开,便是开盲盒。失望常有,但惊喜总在下一秒。那一抹意想不到的霞紫或天青,能洗去所有的疲惫。”
黄昏时分,告别温红远,再次走入神垕的老街。钧瓷的碎片在墙根下闪着微光,温红远的话仍在耳边回响:“钧瓷的魂,不在博物馆的展柜里,而在这一窑窑的烈火中,在这一代代匠人的手心里。”
夜幕降临,一家家窑厂的炉火次第亮起,将神垕的天空映成一种温暖的橘红色,宛如一件巨大无比的钧瓷,正经历着它的窑变。
那窑火,千年不熄。它烧的是泥,炼的是釉,照见的,却是一个民族的文化血脉与审美精神,在每一次窑变中,传承、裂变、新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