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科技学院机械工程学院自2012年建院以来,始终致力于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学院紧密对接产业需求,推动教学与实践深度融合,逐步形成特色鲜明的机械类专业培养体系,为社会输送了大量优秀工程技术人才。
一、铸魂育人,构建思政新生态
学院始终坚持党的全面领导,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积极构建“三全育人”工作体系与“五育并举”育人机制。通过将“大党建”理念深度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探索党建育人新路径,推动党建与业务工作双融双促。深入实施“双带头人”培育工程,成功入选全国高校“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强国行”专项行动团队。持续完善育人机制,着力构建以“党建+”为核心的大思政工作格局,形成具有示范引领效应的“1234”党建与育人实践体系。依托“青蓝工程”塑造党建育人品牌,借助“明德讲堂”打造思政教育高地,不断拓展价值观培育新途径。积极组织学生参加主题教育、志愿服务等实践活动,育人实效持续增强。学院先后荣获省级样板党支部、党建工作标杆院系、先进基层党组织、基层党建创新典型案例等多项荣誉。
二、固本培元,构筑育人新高地
学院从培养方案、师资队伍、教学资源、产教融合、专创融合等五个方面系统谋划,全面夯实人才培养基础。一是动态优化培养方案。学院紧密对接河南省装备制造等支柱产业需求,建立“年度微调、四年大修”的动态调整机制,构建基于产出导向的人才培养体系。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获批河南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和郑州市急特需专业,机械电子工程专业被列为郑州市急特需专业,智能制造工程专业被列为郑州地方高校战略新兴专业。二是强化师资队伍建设。坚持引培并举,严把师德师风关,加强教学名师培育,鼓励教师开展教改研究。现有河南省教学名师2人,河南省教育厅学术技术带头人2人,省市级高校青年骨干教师5人,河南省文明教师1人。高级职称教师100%为本科生上课,保障了教学质量。三是抓好教学资源建设。立足专业特色,加强机械类品牌课程思政、教学团队和教材建设。获批省级一流本科课程、研究性教学示范课程、课程思政样板课程等4门。出版省级规划教材、新形态教材5本,荣获河南省优秀教材奖2项,形成了丰富的教学资源库。四是深化产教融合。深度推进产教融合,与郑州科慧、海尔集团等20余家名企共建实习基地及“智能制造学院”,拥有3个省级校外实践教育基地。注重学以致用,各专业实践教学学分占比超过30%,毕业设计课题中工程实践类课题比例达到70%,确保人才培养精准契合产业需求。五是推进专创融合。稳步推进“双万计划”,将双创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材料成型工艺基础》和《数控加工技术》被评为省一流本科课程。获批校级及以上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29项,形成了良好的创新创业氛围。
三、创新驱动,打造发展新引擎
学院通过充分整合资源、搭建创新平台,有效激发了学生的科研创新活力。其突出成果体现在两方面:一是3D打印实验室中,逾90%的设备为师生自主研发,彰显了深厚的实践创新根基;二是将校企合作成果(如“小型数字化义齿加工设备”“六轴工业机器人ZKYRT-608”)直接融入专业实践教学,实现了科研反哺教学的深度融合,形成了研有所用、以研促教的良性闭环。
四、桃李芬芳,砥砺奋进结硕果
竞赛成绩亮眼。近三年,学生获国家级学科竞赛奖36项、省级竞赛奖120余项。在第十八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黑科技”专项赛中获国家级二等奖。在中国机器人大赛暨RoboCup机器人世界杯中国赛中连续三年斩获国家级一等奖。2025年,在全国大学生先进成图技术与产品信息创新大赛中获得国家级一等奖;在全国三维数字化创新设计大赛中获得国家级二等奖。
培养质量稳步提升。学院学风建设成效显著,先后有9位学生的毕业设计(论文)荣获河南省优秀学士学位论文。2024年学院考研平均录取率达12.8%,近三年毕业生被”211““双一流”高校录取20多人。在校生学习体验满意度超过98%,毕业生就业率保持在92% 以上,用人单位对毕业生满意度达到80% 以上。
社会声誉持续提高。学院先后荣获文明学院、学风好学院、就业工作先进集体、质量文化建设先进单位等荣誉,人才培养质量与社会认可度实现双提升。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机械工程学院将紧密对接国家制造业转型升级需求,持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强化学科交叉融合,提升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努力培养更多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机械工程领域高素质人才,为区域经济发展和行业进步贡献更大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