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日至7月7日,郑州升达经贸管理学院《河南黄河文化研学资源的价值挖掘与利用》黄河文化小分队以“黄河流域古村落建筑文化保护现状调研”为主题,由管理学院王洁老师带队,实践队成员任嘉玥、刘翼波、马玉婷、辛东颖以及孙帅文等同学前往郑州市巩义市海上桥村开展了为期一周的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怀赤诚之心,奔赴海上桥村,在古村落建筑保护的石阶间书写青春华章。
为深入探寻黄河流域古村落建筑文化保护现状,提高保护古建筑的责任意识,实践队走访调研海上桥村,通过沉浸式教育、学术研讨与问卷调研等多种形式,调研村民与游客对海上桥村古村落保护现状的看法与建议,并科普宣传古建筑保护知识。
线上溯源:勾勒古建的图谱
图为黄河文化小分队实践队出发前线下安全会议。任嘉玥 供图
7月1日,实践队集中开展海上桥村实践动员活动,以此为起点拉开对村落的系统性认知序幕。会上,指导老师以精心准备的丰富视频为载体,开启海上桥村调研的前期准备工作。指导老师通过视频讲解,安排调研内容及注意事项,让成员初步了解古村落风貌,为实地调研筑牢根基,并提供了方向上的指引。
走访调研:探寻保护现状
7月2日至5日,黄河文化小分队实践队抵达海上桥村深入街巷开展古村落建筑文化保护现状调研工作。采访村民、游客及旅游公司员工共40余人,回收线上线下问卷300余份。调研发现,当地形成“党支部 + 强村公司 + 第三方运营”模式,由党支部领办物业公司,聘请第三方负责推广保护运营,村干部与村民也携手参与保护村落古建筑工作。但走访过程中发现,村内仍存在墙体损坏、缺乏维护等问题,部分边缘古建院落仅剩大门或院墙且有不同程度坍塌,问卷亦反映出村落发展与文化保护的现实矛盾。这些既是古村落建筑文化传承的痛点,也凸显出需要多方协同参与保护的紧迫性,为后续探索保护路径提供了现实依据。
图为黄河文化小分队实践队实地调研开展。辛东颖 马玉婷 供图
古村寻脉:校史与村韵交织的初遇
图为黄河文化小分队实践队瞻仰创办人铜像。辛东颖 供图
在开展实地调研工作的同时,实践队还参观了所属院校郑州升达经贸管理学院创办人王广亚先生的故居。成员们驻足于故居前,感受着王广亚先生的“三吃”精神,“吃苦、吃亏、吃气”坚韧豁达,奉献担当,从雕刻的细节中感受校史根系与村落文脉的交织之处。这份特殊的联结,让实践队成员对海上桥村有了更亲切的初印象,也为接下来的实地调研增添了别样的情感寄托与探索动力。“一砖一瓦皆故事。”唯有亲手触摸斑驳砖瓦,方能读懂岁月镌刻的痕迹。在调研过程中,游客刘女士感慨:“这里古色古香,来了就不想走。”村民口述的历史和游客的反馈,让实践队成员备受鼓舞。
建言献策:责任意识与古建谋划
黄河文化小分队精心设计了海上桥村古村落建筑保护宣传卡片,向游客和村民普及保护知识,强调古建守护意识。经过为期一周的调研,实践队对走访结果和问卷数据进行分析并撰写了《黄河流域古村落建筑文化保护现状调研报告——以海上桥村为例》。调研报告详细记录了村落保护现状、整体发展以及人为活动影响等现状问题,系统性提出了四个保护策略:一是建立“濒危建筑急诊清单”,对古村落建筑进行“一房一表”体检,把已坍塌及随时可能倒塌的房屋列入红色预警,用钢架、防雨布、警戒线等做“最小干预”支护,防止二次垮塌。二是把工地变课堂:打造“修复现场观摩+研学”微线路,开放1-2处在修院落,设置透明围挡、图文解说和二维码直播修复工艺,形成“看修复、买体验、筹经费”闭环。三是拥抱数字化,上线云村数字孪生,测量海上桥村古村落数据,把裂缝、歪闪等数据导入GIS地图,生成每栋房屋的“健康码”,游客扫码可见房屋前世今生,也能实时报修。四是将海上桥村的保护性措施写进村规民约,让本地人守护本地房,形成预防性修护。
守护古村落建筑,推动黄河文化传承,此次海上桥村的调研之旅虽已结束,但古村落建筑文化保护与传承的种子已在实践队成员心中埋下,将激励着他们在未来继续为黄河文化的保护与发展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