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不是这眼井,我种不上地!”7月18日下午,在平舆县东皇街道段营社区李庄村,村民陈小香站在绿油油的花生地旁,看着高温下正在维修机井的段营社区机井“管护员”贾柏松和“维修员”段松超等人,感激地说,“以前浇地得自己找水泵、接管子,遇上机井坏了更是急得团团转。现在好了,机井有人管、设备随时能用,电卡一插就能给地浇水,省心还省力!”
“可不,你看,浇过水的花生地发黄,嫩叶长出来了;没浇过水的花生地发黑,没有新叶长出来,护命哩。”正在忙着给花生地打药的村民张臣接过话茬说,“等几天,再浇一水,今年的花生就算稳了!”
“玉米出天缨了,水得跟上,要不影响产量。”站在绿油油的玉米地旁,村民刘付营和老伴收着水管,看着刚浇过的玉米地,脸上满是笑意。这舒心的场景,正是东皇街道深耕“小机井”管理、撬动“大民生”改善的生动缩影。
“咱这是农业社区,耕地多,机井就是村民浇地的‘生命线’,直接关系着村民的‘钱袋子’。”作为村里机井的“管护员”,也是段营社区“两委”干部的贾柏松对此深有体会,“过去,部分机井因缺乏专人维护,出现泵体锈蚀、管道破损等问题,有的甚至成了‘摆设’,遇上旱季,村民常常为浇地犯愁。‘小机井’的‘大作用’发挥不出来,成了制约农业发展、影响群众满意度的‘堵点’。”
“为了保证群众的灌溉需求不受影响,连日来,我们的‘一长两员’一直坚持在扛旱保秋一线,每日不间断对辖区内机井进行巡查,发现问题及时处理。止于目前,我们街道583眼机井都在正常使用,保障群众的正常灌溉。”站在刚刚维修好的562号机井旁,看着汩汩清流奔涌而出,对贾柏松等人短短20多分钟时间就及时把机井维修好,街道党工委委员、办事处副主任陈帅深有感触地说。
“群众的期盼就是工作的方向。”据陈帅介绍,今年以来,东皇街道将机井管理纳入民生实事清单,打出一套“建、管、护、用”组合拳。街道成立工作专班,对辖区内所有机井进行“拉网式”排查,登记造册建立“一井一档”,详细记录机井位置、深度、设备型号及使用状态。针对排查出的问题机井,投入专项资金进行集中修缮,更换老化水泵、维修输水管道,让30余眼“沉睡”的机井重新“苏醒”。
“光修好还不够,得建立长效机制,让机井一直‘转’下去。”陈帅接着介绍说,“我们街道还创新推行‘村级管护+群众监督’模式,每社区配备3-5名专职管护员,负责日常巡检、设备保养和应急维修,管护员薪酬与机井完好率、群众满意度挂钩。同时,在机井旁张贴‘一长两员’标识牌,公布报修电话和监督渠道,村民发现问题可随时反馈,形成‘问题有人管、责任有人担’的闭环。”
“为让机井使用更高效,我们还引导村民根据作物种植结构和灌溉需求,制定分时灌溉计划,避免‘抢水’纠纷。”谈及村民是否有“抢水”问题,贾柏松自信地说,“在我们村,村民们可以通过电话预约或“微信群预约”的方式安排浇地时间,管护员提前检查设备,确保‘随约随用’。”“现在浇一亩地比以前节省近半小时,电费也少花了几块钱,全村算下来,一年能省不少钱哩。”算起“效益账”,贾柏松很是开心地说。
“管好一口井,滋润一片田,温暖一群人。”街道党工委书记姚东云表示,“小机井”里藏着“大民生”,管好机井能不但能保障农业生产稳定,增加农民收入,还是从细节处夯实民生基础的具体体现,一定要把机井管护成群众的“放心井”“致富井”。在当前夏灌关键期,要切实保障群众的灌溉需求,为秋粮丰收筑牢根基。下一步,东皇街道将继续细化机井管理服务,让这小小的民生工程持续释放“大能量”,用“点滴”关怀绘就乡村振兴的幸福底色。
(通讯员:贺志勇 编辑:刘铁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