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大刘街新召馒头:老面发酵的时光味)
网易河南7月18日报道(杨昆龙 王潆 通讯员 井贺丽)清晨五点的大刘镇区还笼罩在薄雾中,“新召馒头世家”的玻璃橱窗已透出暖黄灯光。陈新召揉着发酸的肩膀从和面机旁直起腰,案板上刚醒好的面团泛着珍珠般的光泽,这是他凌晨两点就开始忙碌的成果。这个来自商贸物流重镇的馒头匠人,用二十年时光将传统手艺熬成了十里八乡的金字招牌,更在岁月流转中,悄然编织起一张传承与惠民的大网。
一、天山脚下的觉醒
1991年,22岁的陈新召揣着500元积蓄踏上西行列车。在新疆石河子的棉田里,他尝尽了“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滋味。每天弯着腰在烈日下摘棉花,手指被棉壳划得鲜血淋漓,却只能换来微薄的收入。十年后,当他带着晒黑的脸庞和一身伤病回到家乡时,面对的是空荡荡的老屋和迷茫的未来。
最初的尝试并不顺利。2002年开的批发部生意惨淡,每天看着货架上积灰的商品,陈新召陷入沉思。直到有一天,他在镇街头的馒头店前看到了令人震撼的场景:十几米的队伍蜿蜒到街角,顾客们攥着钞票翘首以盼。这个瞬间像一道闪电劈开迷雾——最朴实的馒头里,藏着最稳固的商机,更藏着老百姓过日子的刚需。
二、潼关学艺的日夜
2003年深秋,陈新召做出了惊人之举:关掉批发部,在镇东头租下两间平房,挂起“新召馒头世家”的木牌。但真正让他脱胎换骨的,是2005年的潼关之行。在西安潼关的馒头作坊里,他每天只拿10元工资当杂工,却把全部精力用在偷师学艺上。
“凌晨四点就得起来揉面,老板盯着呢。”陈新召回忆起那段日子,眼角泛起笑意。他白天拼命干活麻痹老板,晚上等所有人睡下后,就着月光在本子上记录配方:“老面引子要加多少碱,揉面要顺时针转七圈...”整整一年零七个月,他记满了三本笔记本,终于掌握了关中老面馒头的精髓。那些深夜的字迹,不仅记下了手艺,更埋下了对传统技艺的敬畏。
三、传统工艺的坚守
如今走进馒头店,最醒目的是墙上那几面锦旗:“民以食为天,业以精立德”“用优质面粉,做健康馒头,手艺精湛,口味独特,回味悠长”“地道好面粉,营养好馒头,天天可劲嚼,生活好滋味”“精心培育传技能,受益良多感师恩”。陈新召坚持用最原始的老面发酵法,每天留一块酵头循环使用。面粉必须选用豫北黄河流域的冬小麦,他亲自到面粉厂考察,从原料源头把控品质。
“现在机器揉面三两下就完事,但老辈人说,面要揉够百遍才出筋骨。”他的手掌布满老茧,那是二十年揉面留下的勋章。每天下午五点的高峰期,店里空调开到最低,他依然汗如雨下,却始终保持着微笑服务。顾客们都说,这里的馒头咬一口能尝到阳光的味道,那是时光和匠心揉进面团的滋味。
四、惠民情怀的温度与传承之愿
2024年麦收时节,“新召馒头世家”推出了轰动全镇的活动:一元钱三个馒头。活动当天,店门口排起了百米长队,8000个馒头不到两小时就被抢购一空。“收麦季大家都辛苦,我就想让乡亲们花最少的钱吃饱饭。”陈新召擦着额头的汗珠说。
这份惠民初心,正延伸成更长远的规划。看着在郑州打拼的儿子无暇继承手艺,陈新召心里渐渐有了个念头:“手艺不能在我这儿断了。”他开始琢磨着开展专业的技术培训,把自己从潼关学来的本事、二十年摸索的经验,系统地教给愿意学的人。“不求挣多少钱,就想让‘新召馒头’的手艺传遍周边十里八乡,让更多老百姓吃到实惠又地道的好馒头。”此前他已免费带出二十多个徒弟,如今更想把这事做得更扎实,让传统发面手艺能在更多人手里活起来。
每天用掉的10袋面粉,都是从精挑细选的专业放心厂家磨制,他想让这份与土地的联结,通过手艺传递给更多人。“老百姓过日子离不了馒头,把手艺教出去,大家既能凭本事吃饭,乡亲们也能吃到放心馒头,这是双赢的事。”
五、网红时代的坚守与传播
在抖音上搜索“新召馒头世家”,能看到这样的画面:凌晨两点的作坊热气腾腾,陈新召熟练地揪剂子、揉馒头;春节前顾客们抱着整箱馒头笑逐颜开;惠民活动现场人群熙攘,他忙得顾不上喝口水。这些真实的镜头让他的账号迅速积累了十万粉丝,成了名副其实的“网红馒头店”。
面对纷至沓来的合作邀约,陈新召始终保持清醒:“机器生产的馒头虽快,但没了手作的温度。”他依然坚持每天凌晨两点起床,依然亲自把关每一袋面粉,更把抖音当成了传播手艺的窗口。镜头里,他会讲解老面发酵的窍门,会展示揉面的力道技巧,那些曾经记在笔记本上的秘密,如今在他口中变得鲜活易懂。
“等培训办起来,就把教学过程也拍下来,让更多人能看见老手艺是怎么回事。”暮色中的馒头店飘来阵阵麦香,陈新召望着玻璃上凝结的水汽,仿佛又看到了二十年前那个在新疆棉田里弯腰劳作的青年。从棉田到作坊,从迷茫到坚守,从独自摸索到开门授艺,他用双手揉出的不仅是雪白的馒头,更是对传统的敬畏、对乡土的深情。这一份执着,让老面馒头在新时代绽放出别样的光彩,也让“新召馒头”的故事,在十里八乡的烟火气里继续流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