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东平原上的周口市商水县,一张“小渔网”织就了大产业。谁能想到,这个曾靠翻砂网坠讨生活的地方,如今握着全国淡水渔网70%的市场份额,300余个加工点、近7万从业人员,织出25亿元年产值。而在这张“黄金网”的经纬里,总藏着农行“渔网贷”的身影,现已累计发放的12.8亿元“渔网贷”,如汩汩活水滋养着产业成长,既助力“小作坊”迈向“大市场”,更带动200多户贫困家庭脱贫,让“小渔网”真正成了“致富网”“幸福网”。
十余年相伴赢得信赖
“张经理,湖北来了个2万条有结网的大单,需要大量备货,资金有点紧张”练集镇河沿村的王成立在电话里语气急切。电话那头,农行周口分行客户经理张文亚当即应下:“王老板是老朋友了,肯定支持!明天上门办手续,保你按时发货”。
这份默契,源于十余年的持续相伴。2009年,王成立靠农行3万元贷款经营面粉加工作坊;2010年他转行做渔网配件加工,农行的金融服务始终如影随形。如今,他的中原网业已建成9个收发点,覆盖80多个行政村、链接600户加工户,形成从拉丝、织网到打包、销售的全产业链,年产值近千万元。从个体商户到产业龙头,王成立的成长轨迹,正是商水渔网产业崛起的缩影,更是农行长期稳定金融服务的生动注脚。
农担护航解决融资难题
“还是农行服务好啊,利率更优惠!”大鸟渔网公司创始人刘鹏算起账来格外清晰。这位90后创业者把几家银行的贷款产品摊在桌上比对,同样金额的贷款,还是农行的成本最低,能省不少钱。
近期,他的大鸟渔网接到一笔订单,急需囤一批织网的原材料,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找到农行,没想到很快就拿到贷款了。“以前觉得银行贷款手续复杂,这次客户经理上门调查后,很快贷款就放了,效率真高”。这份真真切切的实惠打动了刘鹏,也吸引了更多同行。在他的带动下,多家规模渔网企业纷纷选择农行的“农担贷”,用惠农金融服务撬动了更大发展空间。
产品创新匹配产业脉动
从创业初期3-5万元的“三户联保”小额贷款,到规模扩大后10万元的农户信用贷款,再到企业化经营阶段30万-100万元的“农担担保贷款”、10万-50万元的“一县一品”特色信用贷……农行的金融产品始终与商水渔网产业同频共振,精准匹配着不同规模市场主体的融资需求。如今,“渔网贷”已深深融入当地渔网产业的发展血脉,既支持个体加工户脱贫增收,也助力龙头企业乘风腾飞。
一串串增长的数字、一个个鲜活的创业故事,印证着河南农行助力地方特色产业壮大、服务乡村全面振兴的责任担当。那些穿梭在车间和村庄的农行人,还在继续跟着网丝的轨迹奔跑。就像王成立说的“这网越织越大,背后总有人帮我们拉紧绳头。”(李亮亮 程飞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