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名环卫工人,忙碌4个小时,翻遍8吨垃圾,只为寻找陌生人丢失的一块儿童手表……连日来,发生在山西大同的这件事引发舆论广泛关注。
近日,广东游客卢女士称,孩子将儿童手表放入高铁列车的纸质垃圾袋中玩耍,下车时不慎遗忘在列车上。次日上午,卢女士拨打12345热线求助,两名环卫工人花费4小时徒手在8吨垃圾中找到了手表。
出人意料的是,这样一则“暖新闻”,却引来众多网友的质疑:“这有必要吗?”“谁来心疼环卫工人?”“为价值几百元的手表耗费如此公共资源是否合理?”

微博截图
“暖新闻”为什么没有引起网友共情?当网友纷纷表达“冷思考”的时候,大家关心和在意的到底是什么?
物品价值。此前,媒体也有过“众人翻8吨垃圾找到仅8克重的人工耳蜗”的报道。从找寻难度来看,找人工耳蜗无疑要比找儿童手表大得多,因为儿童手表不仅有定位,而且能发声。为什么全城找人工耳蜗赢得一片赞誉,环卫工人找儿童手表却引来一片质疑?这一方面是因为人工耳蜗价格更高、价值更大,另一方面展现了公共资源和社会公众对弱者的扶助救助。
对于听障人士而言,人工耳蜗是连接有声世界的桥梁,一旦丢失,重新配备不仅价格不菲,而且要消耗大量的时间精力;而儿童手表本质不过是一件普通的商品,因此动用公共资源不免被视为“小题大做”。毕竟,真正的“暖”新闻是雪中送炭,而绝不仅仅是锦上添花。
服务边界。针对外界关于“值不值”的质疑,大同市城管局负责人表示:“只要老百姓有需求,我们肯定去做。”对于职能部门来说,有求必应的态度固然体现了服务初心,但这显然是一种无法完成的任务——他们不可能也没必要不惜一切代价,试图找回每个人丢失的每样东西。

两位环卫工正在垃圾中翻找电子手表。
据悉,丢失儿童手表后,失主卢女士自身已经放弃了寻找,不过是抱着试一试的态度求助于服务热线,而环卫部门却投入两名员工进行4小时的高强度劳动。儿童手表失而复得固然可喜,但由此可能引发的涟漪效应不得不防——倘若求助寻找的物品价值一路走低,相关部门又当如何应对?是否还要“照单全收”?
说到底,公共资源是宝贵且有限的,理应流向更紧急、更重要的事务上。倘若公共服务失去边界意识,“有求必应”将会异化为“无限责任”,最终导致资源分散,效率大打折扣。“暖心事”也不免遭遇冷质疑,这本质是在提醒,公共服务既要有“温度”,更要有“尺度”。

图片由AI生成
人文情怀。此次事件最令网友关注的,莫过于两名环卫工人的辛劳:高温、封闭的空间内,4个小时翻遍8吨垃圾,其中辛苦不言而喻。当各方为儿童手表失而复得欣喜时,网友的质疑直抵核心:“谁来心疼这两位环卫工人?”
原新闻报道中突出“徒手翻垃圾”“4个小时翻遍8吨垃圾”等关键词,本是为了凸显此事不易,不过,这些直观的细节也引起了网友对环卫工人劳动权益的关注:如此辛苦地加班加点,他们是否得到了应有的奖励和补偿?
要知道,城市的以人为本,不仅体现在如何对待外地来的游客,同时也体现在如何对待每一个生活于此的“自己人”。城市治理和政府部门提供的公共服务,好比企业管理和企业向顾客提供的服务,不能只简单地把游客、顾客奉为“贵宾”“上帝”,还应特别重视职工员工的幸福感。

安徽省某派出所户籍民警耐心引导聋哑夫妻,老人竖起大拇指为暖心服务点赞。图源:法治网
综观此次事件,暖新闻“乍暖还寒”的背后,暴露出城市管理中的诸多难题:如何统筹服务与效率?怎样在提高城市温度的同时明确规则、控制成本?如果说“只要老百姓有需求,我们肯定去做”阐明了一种态度,那么如何在“有求必应”与“资源节约”间找到平衡,如何把好事办好、实事办实,无一不考验着管理部门的“绣花功夫”。
在舆论发酵后,据报道,环卫公司将拿出一部分经费,成立“助人为乐”基金,目前正在落实资金来源、制定奖励规则,将给予此次事件涉及的两名环卫工人奖励。并且这项工作将会常态化,以后对所有乐于助人的员工都会进行一定奖励。
对于关心这件事的人而言,这是一个温暖人心的后续,不仅两位环卫工人有望得到真金白银的奖励,而且“授人玫瑰手有余香”有望形成长效机制。对城市管理者而言,这是一种有益的启示——城市管理不能厚此薄彼,谋求管理与服务的最大公约数,最大限度保障各方利益。
唯有让公共资源用在刀刃上,让劳动者的付出被看见、被尊重,才能消除“暖新闻”中的“温差”,让每个人都能从充满温情的城市叙事中感受到向上、向善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