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从开学的第一天起,就不属于我个人,她是属于这个社会的,属于国家的。”——在郑州升达经贸管理学院的晨曦中,王广亚的铜像前总有学子驻足,这里有他倾注心血创办的学府,也有他魂牵梦萦的故乡河南。
王广亚用一生赤诚情怀,在海峡两岸之间架起一座特殊的桥梁:桥墩是王广亚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家国情怀和教育家精神,桥面是千万学子的青春足迹。
命运洪流中的摆渡者
1922年农历六月,王广亚在河南省巩义市海上桥村出生。王广亚的父亲王家升认字不多,希望儿子读书成才光宗耀祖,便捐地捐钱,建立了一所村塾小学,王广亚年少时就曾在村塾小学读书。13岁那年,他离家远行,到开封求学。17岁那年,他回家成亲,婚后不久便外出闯荡。
△ 位于巩义市海上桥村的王广亚故居 图片来源网络
1945年,中国人民取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中国台湾省重新回到了祖国的怀抱。1947年,25岁的王广亚辗转到台湾省工作,五岁的女儿王淑芳则留在了河南巩义。谁也不曾料到,这位被迫离乡的青年,会在未来成为横跨两岸的“教育摆渡人”。
初到台湾,远离家人,王广亚一度苦闷彷徨,最终他接受了无法回乡与亲人团聚的冷酷现实,并立志创出一番事业。他纵观台岛民生凋敝、百业待兴之境况,敏锐的捕捉到社会发展对会计人才的大量需求,决定在台北开办夜间授课的会计培训班。校名为“育达”,取自《论语·雍也》“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有育才达人之意。
△ 1964年王广亚(中)在台北育达高职 图片来源:郑州升达经贸管理学院
从1953年创办会计补习班开始,初期仅靠租用教室办学,还自己骑着自行车,拿着浆糊,穿梭于台北大街小巷贴招生广告。经过几十年苦心经营,到上世纪90年代,台北育达和桃园育达发展成为世界上在校学生最多的中等职业学校,育达高职享誉宝岛。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每当独处之时,海峡彼岸的河南老家和女儿王淑芳的模样,总在他脑海挥之不去,他常常在心底问到,“女儿在哪里?她是否安好?”
父女相见的选择题
1984年,王广亚辗转打听到女儿的消息,他内心激动万分,设法将女儿接到香港生活,分别了36年的父女终于团聚。虽然女儿当时已经40多岁了,王广亚还是特意给女儿买了满满一箱子的布娃娃、各式各样的花衣服,试图弥补错失的时光。
△ 王广亚与女儿王淑芳在一起 图片来源网络
间断了数十年的父女情,让女儿王淑芳格外珍惜,对父亲呵护有加。离家半生,王广亚始终眷恋着家乡味道,女儿便常为他烹制南瓜汤、素饺子、疙瘩汤等家乡饭菜。王广亚也想用自己的方式,补偿缺失几十年的父爱,问女儿王淑芳,“你是要鱼吃的,你还是要钓鱼竿?”和女儿相聚,他留下这道特殊的“选择题”。
古稀之年的逆向摆渡
△ 上世纪90年代王广亚回到家乡巩义 图片来源网络
1990年,王广亚首次回到阔别多年的故乡。目睹祖国大陆发生的翻天覆地变化,他由衷地感到欣喜;但家乡河南高等教育不发达的现状,却让他深感忧虑——当时省内高校数量有限,许多适龄青年面临无大学可上的困境。他毅然决定“授人以渔”,萌发了在家乡河南创办一所大学的想法。
△ 郑州升达经贸管理学院揭牌仪式 图片来源:郑州升达经贸管理学院
1993年,71岁的王广亚“逆向摆渡”,冲破重重阻力,倾其2亿多元积蓄,于当年3月筹建升达大学。女儿王淑芳也毅然舍去香港的舒适生活,陪伴年已古稀的父亲回到家乡,全力协助父亲创办学校。学校首届招生开学之后,女儿王淑芳又协助父亲管理学校。
△ 郑州升达经贸管理学院校园里的晴耕雨读亭 图片来源网络
△ 郑州升达经贸管理学院校园里王广亚亲笔书写的校训、升达精神、行事准则 图片来源网络
建校之初,王广亚便立下了“勤俭朴实,自力更生”的升达校训,“爱国爱校,宁静好学,礼让整洁”的升达精神。
△ 王广亚和郑州升达经贸管理学院国旗班同学在一起 图片来源:郑州升达经贸管理学院
30多年来学校每天早晨保持着雷打不动的升旗仪式,王广亚的外孙郑州升达经贸管理学院执行董事王新奇说,“这是最直接的爱国主义教育、最生动的思想政治课”。
2011年4月7日,经国家教育部批准,郑州大学升达经贸管理学院转设为独立设置的民办普通本科高校——郑州升达经贸管理学院。
经过30多年的建设,以前的沟沟壑壑已变成现代化校园,十余万毕业生从这里走向社会,印证了当年“钓鱼竿”的深意。
血脉长河里的摆渡基因
△ 王广亚创办了多所学校 图片来源网络
2005年,他又在家乡巩义市建立了郑州成功财经学院,几十年来王广亚在两岸创办了10余所学校,培养了百万建设人才。他更促成3000余人次两岸互访,牵线搭桥很多台资企业或文教机构到大陆投资兴业,发起或资助成立台湾中原文献社、中华博远文化经济协会、河南运台古物监护委员会、中原读书会、台北河南同乡会等多个社团,多次慷慨解囊为家乡修缮校舍、筑路打井、赈灾救济等。
△ 王广亚为汶川地震灾区捐款 图片来源网络
△ 王广亚捐资修建巩义市海上桥村文化广场 图片来源网络
他的橹桨搅动的不只是知识活水,更是血脉相连的文化长河。
△ 王新奇与外公王广亚在一起 图片来源网络
2015年王广亚溘然长逝,外孙王新奇接过船篙,沿着外公王广亚、母亲王淑芳的脚印,努力做好教育事业接力工作。受外公和母亲的影响,他一直将海峡两岸的教育和文化交流作为工作的重点,学校多次举办国贸金融实践教学研讨会等海峡两岸学术会议,组织“孔子行脚”“中国台湾大学生中原文化行”等两岸大学生交流活动,促进豫台文化交流。
正如王广亚所言:“海峡像条河,教育就是船。”
当知识在年轻生命中流转,浅浅的海峡终将成为血脉相连的港湾,而我们永远铭记——那些甘为“船公”的摆渡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