窑火,是钧瓷涅槃重生的烈焰熔炉,亦是匠人精神淬炼升华的无形道场。在神垕古镇,千年不熄的窑火不仅烧造出“入窑一色,出窑万彩”的传世瑰宝,更熔铸了一位守护者的赤诚与精魂——晋晓瞳。他以生命为柴薪,四十年如一日守护着钧瓷技艺的圣火,在烈焰与泥土的对话中,将敬业与奉献锻造成不朽的品格。2025年首期“中国好人榜”揭晓,这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钧瓷烧制技艺代表性传承人,以其对窑火刻骨铭心的热爱、百折不挠的执着与熠熠生辉的成就,荣膺“敬业奉献”类“中国好人”,成为这片古老窑场孕育出的当代道德丰碑。

盛夏七月,记者循着钧瓷千年不息的窑火传说,探访神垕古镇。禹神快速通道两侧,火焰造型的灯柱如虔诚的火炬直指苍穹,无声诉说着这片土地对火的世代眷恋与信仰。古镇深处,晋家钧窑静默立。步入展厅,斑斓釉彩如凝固的霞光星河,流转着神秘莫测的生命律动。窑烟氤氲中,晋晓瞳的身影逐渐清晰。循着他低沉的指引,在展厅一侧的工作室里,他正俯身案前,目光如炬,凝视着手中一件新出窑的钧瓷残器。釉面上,紫霞之色如云霭流淌,却在边缘因一丝难以捕捉的温差骤然凝滞。他眉宇紧锁,神情沉静如水,仿佛与这残缺的器物进行着一场超越言语的深刻对话——这绝非寻常匠人对瑕疵的惋叹,而是一位钧瓷传人对技艺巅峰永无止境的虔诚叩问与灵魂追寻。
窑火传薪:钧瓷世家的文化使命
“我是以敬业奉献类别进入中国好人榜的。”谈及采访缘由,晋晓瞳满怀自豪地说。
说起敬业奉献,晋晓瞳的诠释不在豪言壮语中,而深藏于方寸窑口,熔铸在每一次釉料配方的精确拿捏、每一窑炉火温度的精准把控以及对每一件瑕疵器物的深刻凝视里。他专注的眉宇间,凝结着一位钧瓷传人对千年窑火的无言承诺与毕生追寻。
作为钧瓷艺术大师晋佩章之子,晋晓瞳并非轻易承接这份厚重而华美的家传。少年时,在父亲的耳提面命下,他亲历了钧瓷烧制古老而繁复的每一道工序。那窑火不只是炉膛中跳跃的光热,更是父亲以生命点亮的匠心薪火。父亲晚年,晋晓瞳常守候在病榻旁,聆听老人对钧瓷釉色的深刻见解、对古法烧制工艺的执着坚守。父亲离世后,他感受到更深沉的召唤:守护祖辈心血的温度,让其在新时代焕发光彩。他立下誓言,要成为钧瓷技艺的“守护者”与“接火人”,让凝聚无数心血的釉彩在窑火中新生并持续闪耀。
窑火淬炼:复原柴烧的匠心坚守
“柴烧是钧瓷的根,煤窑再稳,也烧不出宋人笔下的天青。”晋晓瞳的敬业,是近乎偏执的坚守。2004年,他站在刚改建的柴窑前,耳边是父亲晋佩章的反对声。这位钧瓷泰斗没想到,在大家都从煤窑向气窑转变的时代,儿子竟“逆行”选择回归传统、更为艰辛的柴烧之路。

晋晓瞳深知,钧瓷,其灵魂在于温润如玉、灿若云霞的窑变神韵,奥秘不仅在泥土与釉料的配比,更在薪火相传的温度与时间的微妙互动。柴烧时,火势忽快忽慢,窑温起伏大,风险高、成品率低,每一窑都像一次惊心动魄的冒险。但为了追寻钧瓷最本真的美,他甘愿做窑火的“苦行僧”。

多少个日夜,他像守护初生婴儿般守在窑炉旁。深夜里,万籁俱寂,只有窑火噼啪作响,映红他专注坚毅的脸庞。他常说:“窑炉是有生命的,它在呼吸,在诉说。守窑,就是与它对话,听懂它的语言,才能助它孕育出最动人的生命。”
半年后,家中的境况达到拆房烧火的处境时,他又一次开启了试验,可是,炉温升至1060℃突然暴跌。晋晓瞳裹着棉袄冲进零下的雪夜,锯柴添火的手被松油烫出串串水泡。三天后开窑,裸烧的瓷器全开裂,唯独一个罩烧的匣钵中有件釉色浑厚如紫霞的天球瓶。这11件初代柴烧作品,成了他继续前行的火种。
如今,晋家钧窑展厅里,2010年入藏故宫的《出戟尊》流转着幽蓝釉光。这件被耿宝昌先生誉为“可比北宋官窑”的珍品,背后是晋晓瞳无数次烧成试验的积淀。他办公室的木匣中,一本厚厚的温度标记与气候记录,无声诉说着他对火候的极致把控。
浴火求变:13次失败后的“琼宇雪峰”
钧瓷之美,生于窑火,成于天意,更需不屈的匠心守护。
在晋家钧窑展厅,《天球瓶》冬·琼宇雪峰浑圆如天宇,长颈似玉峰,通体冰蓝釉色,釉层肥厚温润如琼玉,让人在夏天倍感美好。但这件作品背后,是晋晓瞳无数次尝试、失败与苛刻的自我否定。

2010年,晋晓瞳荣获“中国陶瓷艺术大师”称号,为办个人艺术品展览,他调配新釉料,开启柴烧窑炉反复试验。
一次又一次,窑门开启,期待化作叹息。釉色或浑浊黯淡,或流淌过度毁了器型,或干涩龟裂,或偏离冰蓝成青灰、紫褐甚至混沌。每一次开窑都像一场宣判,冰冷的瓷片宣告失败。窑火灼烤的不仅是泥土,还有匠人的心志。晋晓瞳凝视残缺的“胚胎”,眼中没有气馁,只有更专注的审视。他收集碎片置于案头,当作警钟与路标。釉方在失败中调整,火候曲线在摸索中修正,每一次点火前,都伴随着对前一次的严苛反思。
一窑需花费4万,还要继续吗?
第十三次,窑炉冷却后,晋晓瞳伫立在窑门前,空气凝重。炉门开启,热浪裹挟尘埃而来。他屏住呼吸搜寻,一抹清冽如寒冰、温润如琼玉的蓝色闯入眼帘!那长颈玉瓶亭亭而立,釉色均匀饱满,如天宇初澄、雪峰沐阳,釉面流淌痕迹宛若冰川融蚀肌理,完美复现了他心中的“琼宇雪峰”。成功了!窑火将饱经磨砺的泥土与他十三次不屈的魂魄,一同淬炼成永恒的艺术。此刻的《天球瓶》冬·琼宇雪峰,不仅是件钧瓷,更是一段浴火重生的史诗,是匠人以坚韧意志将瞬间天意凝固成的永恒传奇。
大爱无声:窑炉之外的公益情怀
如果说窑炉内燃烧的是技艺火焰,那么窑炉外,晋晓瞳心中燃烧的是温暖他人的大爱之火。他深知技艺传承关乎文脉延续,多年来倾心授徒,毫无保留地传授毕生所学。他常对徒弟说:“手艺人,手要勤,心更要正。”在他的工作室,许多家境普通的学徒免费学习,他不仅教技术,更教做人,希望传递钧瓷的“泥土精神”——质朴、坚韧、包容。
晋晓瞳的公益脚步不止于此。2021年,郑州“7·20”特大暴雨让神垕镇的窑火蒙上水汽。他在直播间举起未完成的《荷口瓶》:“这件义卖所得,全数捐给受灾乡亲。”10万元善款汇入赈灾账户后,他又往窑炉添了松木,让瓷坯在1300℃高温中涅槃重生。
晋家钧窑库房里,有张特殊的捐赠清单:2009年起,他先后向中国残疾人基金会、中国扶贫开发协会、中国红十字会等机构捐赠作品;2015年,受宋庆龄基金会委托,为抗战老兵定制赠送“将军瓶”器型瓷器。16年来,117件作品带着窑火的温度,从神垕古镇走向全国28个省市。
谈及钧瓷文化,晋晓瞳还是让钧瓷“出海”第一人。2013年,他怀着让钧瓷发扬光大的心愿,在法国巴黎举办首个钧瓷主题海外艺术展。这场展览成为钧瓷“走出去”的破冰之旅,吸引了众多艺术爱好者、收藏家和业内人士,引发外国人对中国这一古老陶瓷艺术的惊叹与关注。
荣誉背后:匠人的纯粹与执着
“其实这项荣誉不该给我,该给咱神垕的窑火,给所有守着老手艺的人。”晋晓瞳荣登2025年首次“中国好人榜”,他平静而谦逊,认为自己只是钧瓷艺人、窑火的守望者。这火是祖辈传下来的,也是时代赋予的。他能做的,就是让窑火在自己手里烧得更稳、更亮,再稳稳交到下一代手中。
四十载春秋,他扎根窑炉旁,将“流动的线体结构”融入釉彩艺术,让钧瓷的雄浑壮丽在当代焕发新生。他坚持理论与实践并重,以50万字专著梳理钧瓷文脉,培养后继人才,因为技艺的延续需薪火相传,更需创新突破。他在钧瓷艺术领域数十载如一日的非凡贡献与高尚品格,让他荣获了这份沉甸甸的荣誉,这是对他“择一事,终一生”工匠精神的最佳礼赞。
如今,这位从钧瓷窑火中走出的“中国好人”,在烈火的考验里百炼成钢,在泥土的滋养中温润如玉,最终呈现给世界的,是技艺的华章,更是心灵的光华。他以双手守护千年窑火,更以一颗赤子之心,在人间烟火里淬炼出名为“好人”的品格。
来源:精彩禹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