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党建工作不是“虚功”,而是服务师生的“实招”;不是“软任务”,而是推动发展的“硬支撑”。
一、找准角色定位,解决如何看的问题
开展工作,首先要明确自身定位,才能锚定方向、凝聚力量。黄河科技学院校产管理处党支部成立于2009年,现有27名党员,覆盖4个科室、8个场馆、56名教职工。作为党支部书记,于春霞经常思考:如何带好这支队伍?如何发挥好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她深知,只有以身作则,才能赢得党员们的信任和支持;只有凝聚人心,才能让支部成为一个团结奋进的战斗集体。支部书记必须扛起“三重责任”,以政治引领把准工作方向。
一是做党的理论“播种者”。于春霞始特别注重加强自身理论学习,除此之外,她还有一个比较好的习惯就是每天利用早起跑步的时间,戴上耳机,借助学习强国、电子书籍等学习平台学习党的理论知识,不断提升自己的格局视野、理论素养和业务水平。
二是做事业发展的“主攻手”。于春霞牢记校产管理“服务保障教学科研”的核心使命,将党建工作与实验室建设、资产管理等业务深度融合。将支部工作目标融入事业发展目标,在重大项目攻坚中,她牵头设立“党员先锋岗”,喊出“难题在哪、党员就在哪”的口号,推动党建与业务从“两张皮”到“一股绳”的转变。
三是做师生群众“贴心人”。于春霞把“师生满意”作为检验党建工作的根本标准,牵头组建“党员义务维修队”“科普志愿者协会”,让党员亮身份、亮承诺、亮成效,用“小服务”汇聚“大温暖”。平时,她也主动亮身份、亮承诺,在2021年"7·20"特大汛情与疫情双重肆虐的时刻,智慧馆西馆负一层积水1.5米,为确保学校设备降到最低损失,她带领8名党员突击队,在齐腰深的脏水中连续奋战72小时,最终成功抢护设备,挽回百万损失,用血肉之躯筑起守护防线,用“书记先上”的身体力行诠释“党员就在身边”,让党旗在危难关头猎猎飘扬。校产管理处就是从维修一面屏、检查一间实验室这些小事做起,用点滴服务汇聚温暖,让党组织成为师生身边的“暖心港湾”。
二、创新工作方法,解决怎么干的问题
一是聚焦组织生活规范标准,夯实党建根基。“三会一课”是基本规程,党的组织生活和党课学习,是筑牢支部战斗堡垒、保持党员先进性的核心阵地,是把握正确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生命线。坚持按时召开“三会一课”,精心准备每一次党课,带头学习研讨、交流思想,就是要让全体党员时刻牢记身份、强化意识、提升能力。校产管理处坚持每月召开一次支委会,开展一次主题党日活动,在会议和党课的组织过程中,不断创新形式和内容,提高党员的参与度和积极性。除传统的集中学习、讲授式党课,还采用了情景式党课、互动式党课等形式。例如,组织党员到红色教育基地参观学习,让党员们在实地参观中感受革命先辈的崇高精神;开展主题党日活动,让党员们围绕某个主题进行讨论和交流,增强党员之间的沟通和协作。在内容上,校产管理处不仅注重党的理论知识的学习,还关注时事热点、业务知识等方面的内容。邀请专家学者进行专题讲座,解读党的政策法规、分析国内外形势;组织党员分享业务工作经验,促进党建与业务的深度融合。
二是聚焦党员教育有形有效,创新党建工作模式。校产管理处探索形成的“123”工作法,成为提升党员教育质效的“金钥匙”。“1”是紧扣一条主线,“2”是用好两个阵地,线上打造“微党课”学习矩阵,线下开展“红色基地实景教学”“四个课堂”系列活动等,让教育从“会议室”延伸到“实践场”。比如,组织党员到焦裕禄纪念馆、红旗渠等开展“沉浸式”党课,通过“行走的思政课”强化宗旨意识。“3”是建强三支队伍:成立“项目攻坚队”“场馆服务队”“党员维修队”,让党员在实验室安全检查、设备维修、科普教育等一线亮旗冲锋。以点带线、以线带面,逐步形成了“书记领头、骨干争先、全员参与”的良好氛围,去年以来,“场馆服务队”完成1035场次的参观接待、会务、演出服务,为20万余人次提供了全面的服务。
三是聚焦融合发展,“党建+”模式破难题。将党建工作融入实验室建设、实验室安全、资产全生命周期管理、科普教育等业务工作中,创新实施“四大工程”。“党建+校产管理”提质工程:将党建工作融入日常业务,统筹推进实验室建设、实验室安全、场馆管理、资产管理等工作,建立“党员责任区”,党员带头攻克资产全生命周期数字化管理难题,全面实现资产管理信息化升级到数字化。“党建+科普育人”赋能工程:依托智慧馆成立“黄河科技学院科技志愿服务队”,形成党员导师指导大学生志愿者实施的科普活动模式,让学校的科教资源成为育人“活教材”。“党建+实践育人”创新工程:打造学生工作室,探索了一条具有鲜明特色的“以训促学”“以练促学”实践育人模式。助力学生在科创、竞赛中取得优异成绩。“党建+项目攻坚”突破工程:设置党员先锋岗,在实验室改造、疫情防控物资保障等硬仗中,党员冲在第一线攻坚克难,用“校产速度”守护校园安全,在重大项目和艰难险阻面前发挥了党员先锋模范作用。
四是聚焦团队建设,打造坚实的战斗堡垒。一个支部就是一座堡垒,一名党员就是一面旗帜。党章规定,党支部的核心任务是服务中心、建设队伍。团队建设是支部发挥战斗堡垒作用的关键,只有团队强起来,工作才能更有成效。在带团队方面,于春霞重点做了三个方面的工作:第一,在党建和业务融合中锻造队伍。她认为,在处理党建工作和业务工作的关系上,关键是找准切入点,通过发挥党支部和党员的作用,促进业务工作高质量完成,同时也使党组织的功能得到加强,形成良性循环。比如,在党员教育管理上以“三会一课”、样板支部创建、主题党日为载体,把支部党建工作与各项管理工作深度融合,增强党员干部党性意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调动广大党员的积极性。第二,开展素质能力提升培训。她通过组织党课,邀请专家学者为党员们授课,提升党员的理论水平;开设讲坛,让党员们分享自己的工作经验和心得体会,促进相互学习;开展竞赛,如党建知识竞赛、业务技能竞赛等,激发党员们的学习热情和工作积极性。第三,实施“薪火相传”计划。她非常注重培养年轻党员,为团队注入新的活力,利用寒暑假时间为业务骨干、党员干部开展培训,传授他们工作经验和方法;在生活中关心年轻党员,帮助他们解决家人就医、孩子上学等困难和问题。通过“传帮带”,年轻党员们迅速成长为业务骨干,能够在工作中挑大梁,成为团队发展的重要力量。
三、分享典型案例,回答干的成效的问题
坚持党建引领发展,用发展成果检验党建工作成效。回头看,这一路走来,支部引领事业发展取得了一些成绩,用三张答卷体现出党建工作的力量和价值。
一是组织力答卷:国家级荣誉与业务双提升。通过党建引领,近三年,校产管理处先后完成60多个实验室升级改造,推动一批智慧教室建设项目落地,处室荣获学校先进单位、文明处室等荣誉,支部成功获评“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培育创建单位”,智慧馆获批“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全国科普日优秀组织单位”多次获批“河南省优秀科普基地”“河南省科普教育基地讲解员大赛优秀组织单位”,实现“党建强、业务强”的双提升。
二是服务力答卷:创新服务体系与教育纽带。发挥学生主力军作用。建立健全以技术维修科“挑大梁”,直属学生社团(大学生维修工作室)“唱主角”,学部学生兴趣小组“敲边鼓”的维修服务体系,平均每年为学校节约维修基金40余万元;科普工作开展以来,科普志愿者走进社区、走进中小学开展活动120余场,惠及群众3万余人次,架起校园与社会的科普桥梁。
三是育人力答卷:党建红引领科创蓝。通过“党建+实践育人”模式,培育出教育部认证高级研学旅行指导师10名、河南省优秀讲解员5名。学生参与的“科普育苗”项目获中国科协立项,学生团队荣获河南省优秀志愿服务团队、河南省十佳科普团队、河南省文明社团,维修工作室学生包智勇、齐同康等8名同学参加的电子类比赛项目荣获省部级一等奖,实现了党建工作与人才培养的同频共振。
四、总结感悟,解决迭代升级的问题
工作中有汗水有辛酸,有喜悦有期待。特别是在申报国家级样板支部的过程中,校产管理处精心筹备,全力冲刺。深入学习上级党组织要求,结合实际制定详细方案,组织全体党员积极参与。从材料准备到样板学习,党员们分工协作,严格把关,确保申报材料真实完整有特色。在校党委的领导下,在组织部的指导帮助下,最终在2024年4月成功获评“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培育创建单位”。这不仅是对校产管理处工作的肯定,更是前进的动力。他们将以此为起点,继续探索创新,为学校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在工作过程中的一些体会。
一是坚持政治引领是根本。
二是坚持守正创新是关键。党建工作既要“扎稳根”,严格落实制度规范;又要“开出花”,用“翻转课堂”“实景教学”等新形式让组织生活“活起来”,让党员从“被动学”变为“主动干”。
三是坚持服务师生是初心。校产管理工作的本质是服务,把“师生呼声”作为“第一信号”,从资产核查、技术维修、场馆服务做起,用“小切口”解决“大问题”,推动资产信息化,让师生"急难愁盼"件件有回应;在大场景中有担当,疫情期间支部党员捐款2.6万元,组建"党员突击队"保障疫苗接种服务9万人次,让师生感受到党建就在身边、温暖就在眼前。
四是坚持以上率下是保障。作为支部书记,于春霞始终相信“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早起跑步时学理论、深夜加班时改方案、困难面前先冲锋,用“书记先上”带动“党员跟上”,才能让支部成为真正的战斗堡垒。
基层党建工作没有“标准答案”,但有一个共同的“初心坐标”,那就是:把支部建成服务师生的桥头堡,让党员成为推动工作的先锋队。在今后的工作中,校产管理处将继续坚守服务初心,传承党的信仰,切实增强党支部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为学校早日建成一流应用科技大学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