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小机井可派上了大用场,你看,生姜长势多好!”7月8日上午,走进平舆县东皇街道蔡营社区蔡营村村民裴小军的生姜种植大田里,裴小军看着30多亩的姜苗“吮吸”着吊管喷淋的“甘露”,郁郁葱葱,长势喜人,难掩喜色的说。
长夏渐盛,幸福初盈。在东皇街道,一场关乎群众幸福感和满意度的机井治理“小变革”热潮翻涌、渐入佳境——
在蔡营社区众耕农业种植专业合作社,4000多亩生姜长势正盛,“姜”来“钱”景会更好;在刘凡社区绿兴农业种植合作社冬瓜种植基地,满地的“大个”冬瓜一个个挂在架子上,丰收在望;在小陈社区李征种植专业合作社淫羊藿种植基地,一簇簇淫羊藿叶绿枝茂,长势良好……
这样热气腾腾的场景,正是东皇街道以机井管护为突破口,绘就基层高效能治理的生动缩影。
“农谚道,有收无收在于水。”谈及机井管护,街道党工委副书记、政法委员张超很是感慨地说,“在保障粮食安全、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时期,农田水利设施的高效管护至关重要。”东皇街道立足实际,创新推行农田水利设施“一长两员”制度,以制度创新为抓手,破解农田水利设施管护难题,探索党建引领基层高效能治理新路径,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力。
“街道监管,社区管理,专人管护,群众参与。”据街道党工委委员、办事处副主任陈帅介绍,“一长两员”制度即设立“井长”“管护员”“维修员”,构建起责任明确、分工协作的管护体系。“井长”由各社区党支部书记担任,统筹协调辖区内农田水利设施管护工作,负责制定管护计划、对接资源、处理重大问题;“管护员”由社区“两委”干部担任,每日对机井、泵站等水利设施进行常态化巡查,及时发现设施损坏、非法占用等问题;“维修员”则由具备一定技术能力的专业人员或村民组成,负责设施的日常维护、故障维修等工作。通过明确岗位职责,实现了农田水利设施管护工作从“无人管”到“专人护”的转变。
“三分建,七分管。”为确保“一长两员”制度落地见效,东皇街道建立了“智慧+”监管机制。依托数字化平台,为水利设施安装智能监测设备,实时采集设备运行状态等数据,“一长两员”可通过手机APP随时查看设施情况,实现管护工作的信息化、精准化。同时,街道制定了严格的考核评价体系,对“一长两员”的工作进行量化打分,考核结果与绩效奖励、评优评先挂钩,充分调动其工作积极性。此外,街道还定期组织业务培训,提升“一长两员”的专业技能和责任意识。不仅如此,“一长两员”在日常工作中还积极向村民宣传节水知识、设施保护政策,有效减少了人为破坏水利设施的情况,村民参与设施保护的意识明显增强,形成了共建共治共享的良好局面。
“自推行“一长两员”制度以来,我社区农田水利设施管护成效显著。”看着汩汩清泉持续喷涌,干渴的秧苗得到了滋润,李庄社区党支部书记崔新生难掩喜色地说,“李庄村这几眼机井因过去因年久失修导致灌溉效率低下,在管护员及时上报隐患、维修员快速维修后,恢复了良好运行状态,保障了周边900多亩农田的灌溉用水。”此外,在大陈庄,因缺乏维护而损坏的几眼机井,也在维修员的精心照料下重新“上岗”。
“管好、用好‘小机井’,才能发挥长久效益。”街道党工委书记姚东云表示,农田水利设施“一长两员”制度,不仅是东皇街道在农田水利管护领域的创新实践,更是基层高效能治理的生动缩影。通过这一制度,街道实现了农田水利设施管护的精细化、常态化,为农业生产筑牢了坚实保障,也为基层治理提供了可借鉴、可推广的经验。未来,东皇街道将持续优化“一长两员”制度,推动基层治理再上新台阶,为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保驾护航。
(通讯员:贺志勇 编辑:刘铁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