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郑州科技学院坚持以教育家精神为引领,以涵养高尚师德师风为核心,以建强建优队伍为基础,以创新体制机制为动力,以强化条件保障为支撑,着力构建“师德涵养、队伍优化、机制创新、保障强化”四位一体的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体系,全力打造政治强、情怀深、思维新、视野广、自律严、人格正的思政课教师铁军,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提供坚实师资保障。
一、铸师魂强根基,健全师德师风长效机制
涵养高尚师德师风是铸魂育人的核心要义。一是完善顶层设计与工作机制。成立校党委教师工作委员会和教师工作部,强化党委统一领导,形成党政齐抓共管、部门协同联动、教学单位具体落实、教师自觉践行的师德建设工作格局。二是构建“十位一体”长效机制,着力推进师德教育、典型引领、教师准入、日常监管、考核评价、监督指导、举报核处、责任追究、权益保障、责任落实十个方面相互衔接、深度融合。三是强化师德标准执行与监督。全面推行师德承诺制,将师德监督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严格落实师德师风在教师职称评聘、岗位聘用、评优评先、表彰奖励、项目申报等方面的“一票否决”制。深入开展师德失范问题专项整治,对失范行为“零容忍”,全面压实各级党组织主体责任。
二、优结构提素质,筑牢思政教师队伍基础
建设数量充足、素质优良的思政课教师队伍是根本保障。一是保障数量达标与结构优化。严格执行师生比不低于1:350的配备要求,着力打造以专职教师为主体、专兼结合、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队伍。一方面,严把入口关,按照“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的标准,积极引进优秀青年教师;另一方面,拓宽来源渠道,选拔优秀辅导员和党政管理干部兼任思政课教师,并建立合理流动机制,持续激发队伍内生动力。二是强化培养培训与实践锻炼。积极组织教师参加教育部、省教育工委等举办的各级各类培训,及时掌握党的创新理论和前沿教学方法,提升课堂说服力与思想引领力。常态化组织教师赴研修基地学习,鼓励利用假期开展社会实践调研,深入了解国情民情,积累丰富生动的教学素材。搭建多元化成长平台,通过组织参加省级“大练兵”、青年教师讲课比赛及校级教学竞赛,形成以赛促学、以赛促练、以赛促用的良好氛围,助力青年教师快速成长,培养教学科研骨干。
三、建机制激活力,贯通职业发展核心通道
规范管理、激发潜能是队伍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一是严把准入与退出关。健全思政课专职教师准入退出机制,坚持“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明确规定新入职或转岗担任思政课专职教师的人员必须为中共党员,并具备马克思主义理论相关学科专业背景。二是优化考核评价体系。建立涵盖学校、学院、教师、学生四个维度的综合评价体系。强化评价结果运用,对连续两年在全校思政课教师评教中排名后2%的教师,实施教学能力提升计划;经培养考核仍无法胜任教学工作的,予以转岗。三是完善职称评定和聘任机制。修订专业技术职务评聘管理办法,单设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类别。提高教学业绩和教学研究在评聘条件中的权重,分类制定实施教学为主型、教学科研并重型教师的评聘标准,将教学效果作为评聘的根本依据。推行科研成果代表作制度,明确将思政课教师在中央和地方主要媒体发表的理论文章纳入学术成果范畴,持续完善相关实施细则。
四、强保障优环境,夯实高质量发展支撑体系
营造尊师重教、安心从教的良好环境是基础支撑。一是强化组织引领保障。将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摆在学校党建和意识形态工作的突出位置,推动校院两级领导干部带头深入课堂听课、抓课,常态化联系教师,切实解决实际困难。明确要求新任党政管理干部原则上应具备思政课教师、辅导员或班主任工作经历。二是落实经费投入保障。足额划拨思政课教师专项教学补贴,按全日制在校生每生每年不低于40元的标准设立思政课建设专项经费,确保满足教师学术交流、实践研修、教学改革等需求。三是拓展实践教学平台保障。积极整合校内外资源,重点建好河南省高校思政教育体验教学基地等红色文化场馆,为思政课实践教学提供优质平台和丰富资源。四是加大荣誉激励保障。在省级及以上先进个人表彰、教育教学改革项目、教学成果奖申报遴选等工作中,对思政课教师实行计划单列或政策倾斜。在青年骨干教师、教学名师等各类人才项目评选中加大支持力度。大力选树宣传思政课教师中的先进典型,持续增强教师的职业认同感、荣誉感和责任感,营造争做“四有”好老师的浓厚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