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戎装换初心未改,丹心映日月长明|记退休军人陈国卿的本色人生)
网易河南7月5日报道(杨昆龙 王潆 通讯员 陈晓东 马奇)当1949年的秋阳洒满中原大地,漯河市源汇区大刘镇前陈村一个普通农家迎来了新生命,父母为他取名“国卿”,寄望于他未来能成为国家的栋梁。谁曾想,这个名字后来真的与军旅生涯紧紧相连,在三十余载戎马倥偬中,书写下“干一行、爱一行、精一行”的赤诚篇章。他,就是退休军人陈国卿,一位用一生践行党员誓言、用行动诠释军人本色的“老兵”。
一、军旅淬炼:从青涩少年到铁血军人的成长之路
1969年3月7日,20岁的陈国卿穿上绿军装应征入伍的那一刻,他望着家乡的方向,眼神里满是对军营的憧憬与“保家卫国”的坚定。在炮六师特务连,他从最基础的军事训练做起,寒冬腊月里擦拭炮械的手冻出裂口,夏日酷暑中野营拉练的汗水浸透衣襟,他却从未喊过一声苦。“部队是所大学校,吃得了苦,才能担得起责任。”这是他常挂在嘴边的话。
1971年7月,陈国卿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党旗下的誓言成为他此后人生的灯塔。1973年提干任司务长,他掌管连队“钱袋子”,一分一毫都算得清清楚楚,连队后勤保障在他手中井井有条;1979年任副指导员,他走班串排,用谈心交心的方式化解战士心结,成了大家口中的“贴心人”。从炮六师到北京军区炮兵司令部,从正连职参谋到炮十四师正营职助理员、营房科长,再到北京军区司令部炮兵管理处正团职上校政治协理员,每一次岗位调整,都是一次挑战,而他总能用“钻劲”攻克难关——为了弄懂营房管理的专业知识,他熬夜啃书本、跑工地跟学实操;为了优化后勤保障方案,他走遍辖区每一处营房,手绘图纸改了数十版。
三十余年军旅生涯,他两次荣立三等功,多次获上级嘉奖。奖章背后,是“不怕苦不怕累”的实干:在部队精简整编的关键时期,他主动担起人员分流与资产交接的繁杂工作,连续数月加班至深夜;在营房建设现场,他顶着烈日盯进度、查质量,皮肤晒成了“古铜色”,却笑着说“这是军人的‘勋章色’”。
二、退休不退志:在新“战场”续写奉献之歌
2000年3月,脱下军装的陈国卿退休了,但他的“战斗”从未停止。2011年11月移交至北京市丰台区第十四退役军人休养所后,他被党员们一致推选为支部书记。面对100多名退休党员干部,他深知肩上的责任——“退休不是‘船到码头车到站’,而是换个地方为党工作。”
担任支部书记以来,他把部队里的严谨作风带到了支部建设中:每月组织学习党的方针政策,带头宣讲“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他常说:“退休党员更要做‘政治上的明白人’,不信不传小道消息,这是底线。”在他的带领下,支部连续多年被评为“优秀党支部”,100余名党员干部始终保持着军人的纪律性,从未发生违法乱纪行为。
而在退休后的头几年,他还主动回到北京军区直工部“帮忙”,这一“帮”就是十多年。从2000年到2013年,他依旧保持着军人的作息,每天准时到岗,负责后勤协调、文件整理等工作。有人劝他:“都退休了,何必这么拼?”他却严肃地说:“只要组织需要,我就还是那个兵。”在帮忙期间,他始终以党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经手上亿元经费,账目清晰无误,真正做到“经济上两袖清风,政治上堂堂正正”,多次被领导和同事点赞“老陈办事,我们放心”。
三、本色如钢:一名共产党员的终身坚守
如今的陈国卿已年过七旬,两鬓染霜,但腰杆依旧挺得笔直,眼神里的刚毅未减分毫。在休养所里,他是年轻退役军人的“人生导师”,常给大家讲起当年部队里的故事:“以前行军打仗,靠的是信念和团结,现在日子好了,更不能丢了艰苦奋斗的本色。”他还主动参与社区志愿服务,疫情期间带头值守卡点,防汛时挨家挨户排查隐患,用行动诠释着“若有战,召必回”的军人担当。
从1969年入伍到2025年的今天,半个多世纪过去了,陈国卿的人生轨迹始终与“责任”“奉献”紧密相连。他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却在每一个岗位上把“平凡”做到了“不凡”——是部队里严谨细致的司务长、是后勤战线精益求精的助理员、是退休后初心如磐的支部书记。正如他常说的:“穿上军装,我是保家卫国的兵;脱下军装,我是永不褪色的共产党员。只要党和人民需要,我就会一直‘在岗’。”
这,就是陈国卿,一位退休军人的风采:戎装虽卸,军魂永驻;岁月更迭,初心不改。他用一生的坚守告诉我们:真正的军人,从不会被时光磨去棱角,只会在时代的浪潮中,始终挺立成一面鲜红的旗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