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麦收刚刚结束,群众将麦秸或粉碎还田,或加工成饲料变废为宝。在建安区五女店镇老庄陈村,非遗传承人杨丽却用麦秸创作出一幅幅精美的麦秸画。今年深圳文博会上,她的麦秸画《贝叶虫草》再次受到人们的关注。《贝叶虫草》的原型是齐白石的经典国画,杨丽以传统工艺展现名作,让麦秸的艺术价值超乎人们的想象。
麦秸画《贝叶虫草》
2024年5月,杨丽首次携麦秸画《听琴图》亮相深圳文博会,最后以六位数的高价成交。
一年后,她的新作《贝叶虫草》再次在深圳文博会展出,引起不少观众关注。
“整幅画作简洁大方、用料讲究,制作细致入微,画中小虫栩栩如生,麦秸的天然光泽让作品既有古朴质感,又有立体层次。”5月23日,一名来自深圳的观众谭永欣说,去年,他在深圳文博会上见到过杨丽的麦秸画时就非常喜欢,得知她今年再次参展,就早早地过来欣赏她的新作。
杨丽介绍,这幅作品以齐白石四条屏花鸟画《贝叶虫草》为蓝本,将现代美术思想和绘画、缂丝技法融入其中,线条自然、质感鲜明,虫草刻画细致入微,耗时25天完成。
“杨丽的这幅麦秸画不仅展现了齐白石笔下草虫的灵动,还通过材质特性赋予作品独特韵味。”6月28日,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许昌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王华说,《贝叶虫草》是齐白石20世纪40年代的工笔精品,蝉、蜻蜓等小虫在画作中纤毫毕现,仿佛能让人听见振翅之声。而杨丽“复原”的麦秸画有构思新颖、造型逼真、做工精细、自然古朴、高贵典雅等特点。
作品整体色彩和谐统一,色泽明快,昆虫神态逼真,有麦秸画的古朴、立体和层次感,并融合中国画的艺术形式,让质朴的麦秸画绽放出独特的魅力,也展现出创作者的精巧技艺和聪明才智。
麦秸画有很强的立体感,可与汴绣、苏绣媲美,被誉为“中国民间艺术一绝”。
王华说,不少喜欢绘画的人知道,齐白石是中国近现代著名的画家,擅长绘制花鸟虫鱼。
齐白石的画作充满了浓厚的生活气息。
齐白石在家里养有蚱蜢、蝗虫等昆虫,他时常观察它们的特点。
在他的作品中,人们常常可以看到蜻蜓、蝴蝶、蚂蚱、蝗虫、蜜蜂、蝉、螳螂等各种草虫,它们活灵活现,造型多样。
这些小生命在他的画作中,展现出了无穷的生命力和魅力,让我们感受到自然界的奇妙。
“齐白石对花鸟虫鱼的热爱与观察,不仅体现了他对自然的敬畏与尊重,更彰显了他对艺术创作的严谨与匠心。”王华说。
齐白石以“为万虫写照,为百鸟张神”为追求,画中草虫与枝叶和谐共存,体现了他对大自然的深刻观察和人文关怀。
麦秆画是中国独有的文化艺术瑰宝,承载着千百年来劳动人民的智慧。来自田间地头的麦秸,经过人们的精心挑选与细致处理,被赋予新的生命。
在杨丽的手中,他们把采集回来的麦秸进行蒸、刮、贴以及剪、刻、绘,用麦秸创作出风格各异的精美画作。这些画作的市场价格超乎人们的想象。
杨丽从小跟随外婆学习麦秸画的制作,在继承先辈麦秆画古法技艺的基础上,将国画、烙艺、书法、篆刻等融入其中,创作出浮雕式立体造型麦秆画,极大提高了艺术渲染力,让寻常之物屡屡登上大雅之堂。
走进杨丽的工作室,一束束金黄的麦草伫立在工作室的桌面上,朴实无华的麦草经手工艺人的打磨,迎来了一场华丽的蜕变。
为让这门传统技艺得以更好地传承,使老手艺焕发新的活力,如今,杨丽的女儿杜杨纳兰也走“妈妈的路”,用年轻人的思维和干劲儿开发更多适合年轻人的作品,并利用电商平台,让许昌非遗麦秸画的根脉扎得更深,让新枝伸得更远。
“我希望更多人看到麦秸画的价值。”杨丽说,现如今,她对村里的一个老旧院落进行改造,打算建民宿,搞研学,发展文旅产业,以带动更多群众致富。
杨丽表示,下一步,她不仅让麦秸画登上大雅之堂,也会让麦秸画进入寻常百姓家,促进农民增收,助推乡村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