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河南省疾控中心依据传染病及相关健康危险因素监测数据,组织专家对我省重点传染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近期流行趋势和长期发展态势进行综合研判,科学形成7月份风险评估结论并提出应对建议。现面向公众发布本月重点风险提示及健康防护建议:
7月份进入盛夏,高温和降雨频繁出现,潮湿炎热的天气为蚊虫、苍蝇等病媒生物提供了滋生条件,病原微生物繁殖活跃。伴随学校陆续放假,人员流行性增加,多种传染病的发生风险升高。河南省疾控中心在此提醒广大居民本月重点关注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布病、虫媒传染病和食物中毒。此外,还需特别关注极端天气事件和暑假期间儿童青少年意外伤害事件的防范。
重点提示
1、新型冠状病毒感染
近期我省新冠病例数持续下降,目前已处于较低水平,依旧面临疫情输入和本土传播的风险。随着暑期到来,人员流动愈加频繁,旅游、聚会等活动增多,病毒传播风险加大,疫情可能出现小幅上升或处于波动状态。公众要坚持做好个人防护,减少聚集风险,关注健康状况。
防护措施:
1.加强环境管理。定期清理家中积水,并密封所有可能积水的容器,安装纱窗、蚊帐等措施以降低蚊虫叮咬风险;及时清除杂草和垃圾避免蜱虫滋生;家畜、家禽等采用圈养,减少野外放牧;发现家中宠物、牲畜有蜱寄生时,可采用杀蜱的药剂进行药浴,并同步做好环境消毒与防护。
2.做好个人防护。在野外应穿长袖衣服、扎紧裤腿,裸露皮肤喷涂驱避剂、驱蚊剂,避免在蚊虫出现的高峰期,尤其是黄昏、夜晚到野外活动。不在草地、树林等环境中长时间坐卧,防止蜱叮咬。
3.避免境外感染。出国前了解目的地虫媒传染病流行状况,做好个人防护准备。
4.做好境内监测。回国入境时需做好健康监测,出现症状后应及时到医疗机构就诊,并告知医生相关旅居史,以便早发现、早诊断和早治疗。
2、布病
布鲁氏菌病是由布鲁菌引起的人畜共患传染病,临床上主要表现为病情轻重不一的发热、多汗、乏力、关节疼痛等。羊在国内为主要传染源,其次为牛和猪。布鲁菌可以通过体表皮肤黏膜、消化道、呼吸道侵入机体,含有布鲁氏菌的各种污染物及食品均可成为传播因子,包括病畜流产物、病畜的乳、肉、内脏、皮毛、饮用水、土壤、尘埃等。
人群对布鲁氏菌普遍易感,感染途径与职业、饮食和生活习惯有关,凡与病畜、染菌畜产品接触多者发病率高,人与人之间基本不发生布鲁氏菌的传染。青壮年男性因职业关系,其发病率高于女性。国内以牧区牧民的感染率最高,城市病人多集中在一些皮毛乳肉加工企业和城郊养畜户。我省布病疫情一般从4月份开始快速上升,5~7月达到峰值,8月后逐渐下降;部分地区需从外省(区)调运牛羊肉,且高端产品和乳制品仍依赖外部供应,存在一定疫病输入风险。
(图源:网络)
防护措施:
1.加强从业人员防护。从事羊只养殖、屠宰、加工等职业的相关人员要做好个人防护,重点装备有工作服、口罩、手套、面罩、胶靴等,认真做好消毒,避免污染环境。
2.注意食品安全。各种奶及其制品必须经过消毒处理后才能食用,忌吃未煮熟的家畜肉,切肉的刀具应及时洗净,做好消毒工作。
3.谨慎接触牲畜。避免直接接触流产牲畜或可疑病畜,儿童、孕妇等免疫力较低人群尤需注意。参观牧场或农贸市场后及时清洁双手。
3、虫媒传染病
虫媒传染病是指以蚊、蚤、蜱等节肢动物为主要传播媒介,通过叮咬吸血等方式使病原体通过血液进入人体组织引起的有传染性的疾病,常见的有登革热、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疟疾等。夏季高温潮湿天气为媒介生物的生存提供了有利条件,是虫媒传染病的高发季节。假期出入境人员数量增多,外出旅行时要做好个人防护,确保个人健康安全并防止境外输入病例引发本土疫情。
(图源:网络
)防护措施:
1.加强环境管理。定期清理家中积水,并密封所有可能积水的容器,安装纱窗、蚊帐等措施以降低蚊虫叮咬风险;及时清除杂草和垃圾避免蜱虫滋生;家畜、家禽等采用圈养,减少野外放牧;发现家中宠物、牲畜有蜱寄生时,可采用杀蜱的药剂进行药浴,并同步做好环境消毒与防护。
2.做好个人防护。在野外应穿长袖衣服、扎紧裤腿,裸露皮肤喷涂驱避剂、驱蚊剂,避免在蚊虫出现的高峰期,尤其是黄昏、夜晚到野外活动。不在草地、树林等环境中长时间坐卧,防止蜱叮咬。
3.避免境外感染。出国前了解目的地虫媒传染病流行状况,做好个人防护准备。
4.做好境内监测。回国入境时需做好健康监测,出现症状后应及时到医疗机构就诊,并告知医生相关旅居史,以便早发现、早诊断和早治疗。
4、食物中毒
食物中毒是指食用被有毒有害物质污染或含有毒素的食物而引起的急性中毒性疾病,通常进餐后短时间内急性发病,出现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胃肠道症状。5~10月是我国食物中毒的高发月份。暑假期间聚餐和在外就餐机会增加,加上夏季气温高、湿度大,适宜各种致病微生物快速繁殖,导致食物腐败变质,微生物性食物中毒的风险也相应增加。日常生活中要注意食品加工环境清洁,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和饮食习惯。另外,各种野生植物和蘑菇进入采食期,需要谨防误食有毒蘑菇的中毒事件。
(图源:网络)
防护措施:
1.增强食品安全意识。在购买食品时,要关注经营者是否有《食品经营许可证》,食品包装标识是否齐全,查看食品的生产日期及保质期限,关注散装食品经营者的卫生状况。外出就餐要选择卫生条件好的餐厅。点外卖时优先选择有实体店、营业执照和食品经营许可证的商家,收到外卖后检查餐盒是否密封完好,食物有无异味、变色等,收到后应及时食用或冷藏保存。
2.规范食物储存与加工。饭前便后、加工食品前要洗手。保持台面、刀具、案板等厨具干净。重视加工凉拌类和生冷类食品的清洁,食材要彻底清洗,清洗生肉时避免水花飞溅污染台面。避免生熟食混放、混用菜板菜刀等,防止生熟食交叉污染。尽量现吃现做,剩菜需及时冷藏,食用前确认感官性状并充分加热。
3.出现症状及时就医。若食用不洁食物后出现呕吐、腹泻等症状,应立即就医,保留可疑食物样本,避免自行用药,及时补液防脱水。
5、极端天气事件
七月份为防汛关键期,高温与强降雨天气交替出现,局部地区发生洪涝灾害风险较大。高温下长时间作业和户外活动都可能引发中暑,室外活动时一定要注意防暑降温,确保自身安全。同时,还要关注天气变化趋势和最新气象灾害预警信号,防范旱涝急转,以便提前做好应对准备。
(图源:网络)
防护措施:
1.民众注意收听、收看有关报道,密切关注天气信息。
2.备足食品、饮用水和日用品;关闭门窗,防止水流进入屋内,一旦进水立即关闭电源、煤气等设备。
3.根据电视、广播等提供的洪水信息和所处的位置按照预定路线,有组织地向山坡、高楼等处转移。
4.合理安排外出时间。避免在高温环境下长时间工作,合理安排户外作业时间。户外旅游和锻炼时要尽量在阴凉处活动,做好防护措施。体质较差和对热不耐受的人群应尽可能避免在高温天气下外出。
5.高温天气时注意饮食清淡、及时补水。喝水时少量多次,不要过多饮用冰水和含糖饮料。
6.一旦出现头晕、乏力、恶心、呕吐等不适症状,要及时转移到阴凉通风处,用冰袋、凉毛巾等冰敷加快降温,适量补充淡盐水。症状严重时立即拨打120,及时就医。
6、儿童青少年意外伤害
暑假为儿童青少年意外伤害高发时期,家长们要加强安全教育和监管,增强儿童自身的安全意识,防范溺水、道路交通伤害、跌落、中毒、烧烫伤等常见伤害,确保孩子们度过一个安全、快乐的假期。
(图源:网络)
防护措施:
1.家长应对家中的日常生活用品进行安全排查,消除那些可以预见和避免的安全隐患,如热水瓶、热水杯和装有热汤的厨具要放到孩子够不到的地方;家中用电设备和电源要远离儿童触及范围;妥善保管家用化学品,药品最好存放在防止儿童开启的安全包装中。
2.在儿童饮食起居方面,要做到新鲜、无毒,防止食物污染变质。教育儿童进食时不要跑跳或哭闹,纠正儿童口内含物的不良习惯。
3.不要将儿童单独留在开放的水源边,无论在家中、室内、室外或其他地点的水中,家长与儿童的距离要伸手可及,专心看护。教育孩子不要去危险的水域/水体、非正规的游泳池游泳,防止溺亡。如遇到同伴溺水,千万不要自己强行救援,应大声呼救请周围的人帮忙救援。
4.注意培养儿童安全意识,引导孩子遵守交通规则,不在马路边追逐打闹,乘车出行要坐好儿童安全座椅并系上安全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