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基因跨越90多年,在一个家族、四代人中绵延传承。这是一个家族的红色信仰与历史变迁,是听党话、跟党走的真实映照,也是党团结带领人民从浴血奋斗到自力更生、奋发图强的时代缩影。”6月25日,2025“青春华章·豫你同行”大思政课网络主题宣传和互动引导活动在河南郑州启动。启动仪式上,鄂豫皖苏区首府革命博物馆副馆长戴璐璐引领现场观众走进河南新县的一个小山村——田铺大塆的一户普通农家,去聆听这个家庭四代人代代相传的红色基因故事。
作为“四代家庭”代表,韩光莹老屋的墙上,挂着一幅展示红色家史的镜框,无声诉说着往昔岁月。
1927年,黄麻起义犹如一声惊雷响彻大别山,自此,从大别山走出了无数英雄儿女,他们跟着共产党抛头颅、洒热血,走上了革命的道路。“我爷爷兄弟俩就是其中的一员,他们先后参加了红军,一位身负重伤,一位牺牲战场。”韩光莹回忆道,爷爷常笑言自己福大命大,在激烈冲锋时,腹部被子弹击穿,肠子都流了出来,却顽强地活了下来。爷爷还总是坚定地告诉他:“跟着共产党闹革命,我们从来就不怕死!”
韩光莹的父亲18岁入党,是信阳汽校首批学员,后被分配到公社当驾驶员。“1962年,党号召支援农村一线,我父亲自愿返乡务农,投身农业生产。”韩光莹娓娓道来,父亲曾和他说:“这是党的召唤,也是我的光荣。”
2012年,田铺大塆被选定为美丽乡村试点。韩光莹得知消息后果断结束国外务工生活,拿着近30万元积蓄,将家中老屋改造成村里首家民宿——“老家寒舍”。此后,在韩光莹的带动下,村里20余户村民相继将自家老宅改为民宿、竹编店、茶社、咖啡馆等特色店铺。而韩光莹通过在网上自学营销知识,传授给村民,和大家一起走上了致富路。
如今,韩光莹的儿子大学毕业,选择成为一名空军飞行员。韩光莹说,孩子曾告诉他:要像先辈那样,时刻准备响应党的号召,只要党一声令下,他将驾驶战机翱翔蓝天,搏击长空,保家卫国。
2019年9月16日下午4点左右,田铺大湾整个村庄沸腾了。“习近平总书记莅临田铺大塆,还走进老家寒舍,认真倾听了我家的红色历史。”韩光莹至今仍记得当时的情形,总书记与大家一家围坐在八仙桌旁,亲切地话起了家常,语重心长地嘱托:要把红色基因代代相传!
“我能够感受到,总书记的话语饱含着对革命老区的深情厚望,也饱含着对老区人民的牵挂关心!总书记的到来,让我们一家既激动又幸福,至今难以忘怀!”韩光莹说。
“昔日的革命老区贫困村田铺大塆,如今已是风景秀丽的创客小镇。”戴璐璐分享道,河南新县是有名的老区县、红军县。革命战争年代,不足10万人口,牺牲5.5万人,创造了28年红旗不倒的奇迹。新时代,新县儿女艰苦实干,蹚出了一条红色旅游、绿色发展的新路子。
从昔日破旧的古村落到如今大别山里的幸福塆,田铺大塆的华丽蝶变,田铺乡田铺居委会老支书韩家旭都看在眼里。
韩家旭介绍,大塆的房屋很多建于民国初期,已有百年历史。由于地处山区,当地人虽说勤劳,但生活并不富裕。改革开放后,一部分村民外出打工,转变了观念,带回了新事物。
“2014年,我们与旅游公司合作,打造出全省首个‘创客小镇’,让这个深藏山坳的小村子变得热闹起来。”韩家旭感慨,世代种田的大塆人吃上了“旅游饭”。
“依托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和绿色的生态资源发展乡村旅游,是振兴乡村的好做法。”韩家旭始终牢记总书记的话。
总书记到访后,田铺大湾村方向更明,步子更实。2020年,田铺大塆入选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2024年,共接待游客66万次,旅游收入3221万元。
田铺大湾村的故事还在继续,而身为红色讲解员的戴璐璐,既与老一辈优秀共产党员“并肩前行”,也带领“红领巾讲解员”讲述红色历史,播撒信仰火种。
曾有一次,一位南京大学青年学生对她说:“今天我找到答案。为何大别山革命火种燎原?那是一代代青年强烈的忧患意识和历史责任,他们坚守共产主义信念,前赴后继、浴血奋战,淬火成钢。”这话让她久久不能平静。
“身为老区群众一员,我见证大别山挣脱贫困枷锁,如韩光莹般的奋斗者破土而出,像田铺大塆的美丽乡村拔节生长;作为基层干部,我欣喜看到青春力量奔涌回老区,无数年轻人扎根基层,书写时代华章。”戴璐璐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