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2日,牧原集团在南阳举办第二十届养猪节。从无人值守的智能猪舍愿景,到每秒处理百万条数据的AI中枢,牧原向外界全景呈现中国养猪业最前沿的科技图景,向行业展示以科技为犁深耕产业的决心。
在媒体交谈会环节,牧原集团智能装备负责人谢贤斌、牧原集团电子工程师杨俊鹏等围绕智能化设备的应用、AI布局、团队创新及管理等问题展开深度解读。
Q1:牧原大力投入智能设备,“黑科技”如何赋能养猪企业?
谢贤斌:目前全球养猪先进水平是在欧洲,例如荷兰、丹麦,主要原因是国内的猪群健康水平与国外相比有很大差距,欧美的整个环境没有病原,所以猪场不需要空气过滤。在国内,单个猪场做到无病原没问题,但是很难保证外部的其他猪场没有疾病,如果有疾病就会通过空气传播,这也是国内面临的复杂的养殖环境特点,所以我们通过智能装备把短板补齐。
例如,牧原的智能环控系统解决的核心问题,是让猪一年四季都能在单元内感受到25度左右的温度,而通过这套设备,肥猪的生长日增重提高了100g左右。
在智能化设备的应用,更重要的是为了解决人的劳动强度,解决在执行业务当中困难的问题,实现业务标准化,通过AI技术的加持,更多挖掘饲料、健康、屠宰等环节的成本空间,这些才是我们AI智能化研发需要核心去解决的问题。
Q2:AI在牧原的养猪实践中扮演哪些角色?
谢贤斌:牧原集团在AI养猪领域的实践已形成覆盖养殖全流程的技术体系,通过自主研发的智能设备和数据平台,实现了从疫病防控到精准饲喂的全面革新。
智能装备打造科技猪舍构建安全防线
1.智能猪舍精准防控:牧原的空气过滤猪舍,是全密闭的结构,通风系统从左到右包括进风端四层过滤、猪舍内精准通风、出风端灭菌除臭。四层空气过滤(最小过滤0.3微米粒子),阻断病毒传播,为猪群提供良好的生长环境。
2.智能巡检机器人:集成了多款传感器,可同时收集猪舍内近20项指标,相当于一个高级兽医。气体传感器、温湿度传感器:可实时检测猪舍内环控指标变化;可见光、鱼眼摄像头:主要用于日常猪群盘点,识别病弱猪,外伤,及猪群舒适度等。这台设备也是牧原智能养殖系统的核心大脑,设备运行过程中采集信息传输到服务器,通过人工智能算法形成报表传输给管理人员,提高管理效率,让健康管理从“经验判断”跃升为“数据驱动”。
3.无针注射与智能免疫:设备集标记、消毒、注射一次性完成,整个过程只需要0.3秒,提高工作效率,减少猪群应激,保障生物安全。通过平台化管理,保证免疫动作做到100%执行,系统也将同步记录免疫数据,实现全流程数字化管理。
4.精准饲喂实现降本增效:融合个体营养需求的精准饲喂模型,通过智能下料设备实现“千猪千面”的定制化营养方案,显著减少饲料浪费,提升转化效率。
Q3:关于未来在AI养猪方面的探索规划有哪些?
杨俊鹏:作为实体企业,我们更关注前沿的AI技术和装备如何在业务场景里得到应用,目前也从技术需求、数据安全、数据量级的稳定性、以及成本把控等维度综合考量,与更专业的AI团队进行交流合作,选择更适合应用到养猪行业的AI技术。
关于AI育种的下一步规划:
1.生产性能的测定
选育料肉更好的猪群,这涉及到粮食安全的问题,选育基因好的猪可能吃2斤粮食,长1斤猪肉,如果基因不好,可能吃2.8斤料长1斤肉,减少粮食浪费。
2.结合消费者的需求
大家不喜欢吃肥肉,喜欢吃瘦肉,这是市场的需求,我们要挑选瘦肉含量高的基因扩繁,所以种猪培育选育过程,像杂交水稻一样,要不断的选育,这是一个缓慢的过程。
Q4:如何培养和激励科研团队既懂实验室更懂猪舍现场?
谢贤斌:牧原目前智能化研发团队1000余人,前台设备维护的一线工程师5000余人,主要负责各类智能化设备在一线的应用、维护、保养、维修、升级等工作。
在人员管理上,牧原内部更注重以激励为主,比如说我们的622养猪节,主要是激励研发。猪行业的智能化本身就是无人区,面临很多未知的探索,公司的机制是鼓励科研团队朝着目标去创造、去创新、去解决问题,这是我们整个集团机制的保障。创新研发不仅是科研团队的创新,更是全员研发,智能化不是高高在上的技术,只要能解决一线生产问题的技术,都叫研发,都应以解决问题为导向。我们希望通过构建一个大家都勇于去创新的氛围,去驱动整个企业的创新突破。
牧原答卷:以科技创制中国养猪业新基准
从传统劳作到智能操控,养猪节二十年恰是中国养猪业现代化转型的缩影。牧原以自身实践证明,智能科技不仅是提质增效的工具,更是驱动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引擎。当“猪芯片”遇见智能化,中国养猪业的全球竞争力正在被重新定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