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1日,新密市窑沟窑遗址生态文化公园内欢声笑语交织。郑州市春化雨志愿互助中心精心策划的"探秘千年窑火 感受瓷韵传承"公益研学活动在此展开。这场跨越郑东新区与新密两地的文化盛宴中,65名受助困境儿童与志愿者共同穿越千年时光,在千年窑火与现代童心的碰撞中触摸中华文明脉搏,以指尖温度续写非遗传承新篇章。
彩绘时光:青花绽放少年梦
上午10时45分,窑沟窑彩绘室化作艺术海洋。孩子们手握特制釉笔,在素白瓷坯笔筒上勾勒童真想象。13岁的小涵屏息凝神,笔尖游走间,一只展翅青鸟跃然瓷面,“老师说青花是陶瓷的‘灵魂色’,我想让这只鸟带着我们的心愿飞向未来。”指导老师穿梭其间,讲述釉下彩绘“入窑一色,出窑万彩”的奥秘,孩子们的作品从稚拙线条渐成完整画卷——小熊维尼、山水绵延、海底世界,传统纹样与现代创意在瓷胎上奇妙交融。
分享环节掀起阵阵惊叹。9岁的小乐在笔筒底画满星星:“烧制后送给在外打工的爸爸,这样他加夜班时就有星星陪伴”。
泥火交融:匠心初现十指间
午后车间内,旋转的拉坯机奏响传承乐章。从未接触过陶艺的孩子们,起初连泥团都握不稳。“手腕要稳,像捧着月亮一样。”志愿者轻扶着小玉颤抖的双手,泥团在离心力中逐渐挺拔成器。当小玉第三次尝试终于拉出匀称的杯身时,飞溅的泥浆在她脸上开出花来。平时总低着头的12岁的小美眼睛亮了起来,专注地盯着泥坯,额角沁出汗珠仍不肯停歇,最终将歪斜的陶杯高高举起:“看!这是我的‘不倒翁杯’!”
10岁的小浩静静坐在拉坯机前,转盘飞旋间,一只稚拙却充满生命力的陶碗渐显雏形。“原来工匠爷爷们要失败几十次才能成功一次”,他在分享会上感慨道。
泥塑环节彻底释放了孩子们的想象力。孩子们揉捏摔打陶泥,小象憨态可掬、小鱼栩栩如生、恐龙活灵活现。志愿者郭素琴感叹:“他们捏的不是泥巴,是文化生根的模样。”
时空穿梭:文明密码永流传
活动尾声,孩子们轻步踏入瓷器博物馆。玻璃展柜内宋元瓷片与车间里未干的泥塑形成时空对话。志愿者王老师轻声讲述:“这片土地下埋藏着很多座宋代窑炉,我们脚下每一粒沙都可能见证过千年前的窑变奇迹。”孩子们踮着脚尖,用眼睛“触摸”历史。“这瓷片比你爷爷的爷爷还老哦!”讲解员指着元代龙纹残片,9岁的小浩瞪大眼睛数着上面的鳞片。
夕阳西下,孩子们沾着泥渍的笑脸与千年古窑遗址定格成帧,满载着彩绘笔筒与手作陶器的车辆驶向归途,而文化的火种早已在童心中悄然燎原。
“文化传承不是简单的复制,而是让古老技艺生长出符合时代肌理的形态。”活动总策划康一铭看着后视镜中渐远的窑沟窑址说道。据悉,郑州市春化雨志愿互助中心将持续开展非遗研学活动,让传统工艺成为照亮困境儿童成长之路的明灯。这些沾染着泥土与童真的作品,将在烧制后带着孩子们的手温,奔赴各个家庭,完成一场跨越千年的文明接力。
撰稿:魏素萍 摄影:宋勤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