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郑州大学、中国史学会历史地理研究会主办,郑州大学历史学院、郑州大学黄河生态保护与区域发展研究院、中州古籍出版社、《地方文化研究》杂志社承办的2025年中国历史地理学术年会暨“黄河流域变迁与中国早期文明地域核心的形成”学术研讨会在主校区举行。来自中国社科院、中国科学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郑州大学等70余所高校与科研单位的180余位专家学者参会。
郑州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王海杰,中国史学会历史地理研究会名誉会长、北京大学唐晓峰教授,中国水利史学会徐海亮教授、陕西师范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所长侯甬坚,中国史学会历史地理研究会会长、北京大学辛德勇教授,中州古籍出版社社长许绍山等出席开幕式。王海杰、辛德勇、许绍山先后致辞。
主旨报告环节,唐晓峰、侯甬坚、北京大学韩茂莉教授、陕西师范大学周宏伟教授和郑州大学陈隆文教授分别以《山脉与大一统》《沿黄地带早期先民生存上的抗争性特点分析》《近代传统乡村的社会空间与村民行为边际》《释“亳”》《郑州市域北的山经大河与禹贡大河》为题介绍了自己的最新研究成果。分组讨论环节,与会专家学者从黄河流域地理环境变化、黄河改道、治理与社会变迁、黄河文明与古代都邑形成、黄河流域的民族与政治区划、黄河文化的交流融合、中国历史地理学的形成与发展等方面进行了汇报与探讨。
闭幕式上,各小组分别汇报了分组讨论情况,徐海亮、复旦大学段伟教授、上海交通大学陈业新教授、陕西师范大学王社教教授分别以《史前黄河下游变迁的初探》《论邹逸麟先生对黄河史研究的贡献》《历史灾害记载文献的等级量化与数据库建设》《引泾灌区的变迁与历代泾渠图的编绘》为题作学术报告。
辛德勇致闭幕词。他表示,作为中国史学会历史地理研究会自成立以来召开的首届年会,此次会议对推动历史地理研究迈向新的发展阶段具有深远意义;会议的顺利举办,离不开郑州大学的高度重视,以及历史学院的精心组织和学界同仁的大力支持;这些宝贵经验与支持,为研究会后续学术活动的高质量开展奠定了坚实基础,更为历史地理学科的蓬勃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会议闭幕后,辛德勇受邀为参会代表及广大师生作《在双槐树发现我们的天帝》的专题学术报告。
郑州大学主办2025年中国历史地理学术年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