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军胜 田菊 王琳玮
黄河科技学院
作者简介:王军胜(1975-),男,河南开封人,博士、黄河科技学院教授、郑州大学管理学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高等教育管理、创新创业教育。
田菊(1989-)女,河南信阳人,黄河科技学院团委副书记,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高等教育管理与社会发展。
王琳玮(1986-),男,河南新乡人,黄河科技学院党委宣传部部长助理,副研究员,研究方向:高等教育管理。
产业是发展的根基,创新是第一动力。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期间首次提出“新质生产力”概念。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强调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协同发展的战略导向。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将新质生产力发展进一步进行了强调,提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要“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新质生产力的核心在于科技创新引领的要素系统革新,而高等教育是科技创新的“策源地”,创新人才的“集聚地”,创新产业的“孵化地”,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亟需高等教育体系在人才培养、技术研发、产业服务等维度实现结构性突破。
作为高等教育与产业需求深度融合的新型办学模式——现代产业学院,其四链一体的目标体系、产教深度融合的协同发展模式,注重学科交叉与能力重构的人才培养模式,以及可持续发展的体制机制的探索,均与新质生产力对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三要素优化跃升的新要求高度适配,能够为提升产业竞争力、汇聚新动能提供人才支持和智力支撑,成为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引擎。深化产教融合,促进高校的教育链、人才链与市场的产业链、创新链的有机融合,是地方高校释放内在潜能,推动高等教育范式变革的重要路径,也是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重要举措。
一、现代产业学院从类型概念构建到实体运行发展
从国家战略需求来看,建设现代产业学院是解决人才供给矛盾的重要方式和途径。从国家到地方出台的一系列关于现代产业学院的相关政策可以看出,政策驱动是现代产业学院得以受到重视并迅速发展的外部逻辑。从国家政策层面来看,2017年,《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要“鼓励企业依托或联合职业学校、高等学校设立产业学院和企业工作室、实验室、创新基地、实践基地。”这是“产业学院”首次在相关政策文件中提出。随后,从国家至地方对于产业学院在促进产教融合方面的重要作用有了深入的认识。至2020年,教育部办公厅、工信部办公厅联合发布了《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指南(试行)》,这成为国家层面首次以产业学院命名的相关政策文本。基于国家层面的动向,广东、江西、浙江、河南等地方政府也纷纷颁布相关的政策文本以促进现代产业学院的建设与发展。如2018年7月,广东省出台了《关于推进本科高校产业学院建设的若干意见》;2021年3月,河南省教育厅等部分发布了《关于推进高等学校产业学院建设的指导意见》,2022年9月,又发布了《关于推动现代产业学院建设的指导意见》;2024年4月,江西省发布了《江西省普通本科高校现代产业学院建设实施方案》等。从更微观的层面来看现代产业学院的政策导向,许多高校基于这些政策也出台了现代产业学院的建设方案,如《东北石油大学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方案》《南京财经大学产业学院建设与管理办法》《大连海洋大学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方案》等。
基于政策驱动,现代产业学院走向了从认识到具体实践的发展逻辑,2021年,教育部公布了首批50所现代产业学院名单,各地方政府及高校也纷纷开展现代产业学院的具体实践与探索,建设了省级或校级现代产业学院并形成了一定的建设经验及典型案例。可以说,从中央到地方,建设现代产业学院已经形成政策合力并在实践层面不断向纵深发展的趋势。近年来,我国学者从宏观的类型概念构建到实体运行机制等方面都对现代产业学院进行了深入探索,从概念构建角度来看,学者们普遍认为“现代产业学院”是相对于“产业学院”而言的,有“新”的意思,是校、政、企协同共建共管共享的协同育人平台,是集人才培养、科技研发、社会服务功能为一体的新型办学组织形式,蕴含着“新型建构”的重要组织属性,是集合了产业发展、教育发展和科技发展等功能的集约型组织。
二、依托多元协同,推进现代产业学院向纵深发展
新质生产力的形成机制是在创新发挥主导作用的前提下,加速现存质态的生产力进阶到“新”代际,使之发生“质”的蜕变。这其中,教育、科技、人才应该发挥重要的作用,二十届三中全会也特别提出要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现代产业学院是培养适应和引领现代产业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的重要载体,是推动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融合发展的重要平台。新时代新征程,河南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可以依托现代产业学院建设,促进教育、科技、人才协同发力,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有力支撑。
一方面,现代产业学院建设需要多学科的融入与融合。近年来,随着新技术、新产业、新经济、新业态等的不断发展,对于复合型人才的需求也不断提升,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强调“知识+实践”的培养逻辑。传统的单一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复合型人才的素质能力要求,需要寻求一种多学科交叉融合的新型教育模式。基于不同的培养主体及教育特点,现代产业学院建设与发展必然会涉及到教育学、经济学、社会学等多学科领域的知识,如通过经济学来探讨现代产业学院人力资本、技术资本、信息资本等资源的优化配置问题;基于社会学的视角探讨现代产业学院不同主体参与过程中的组织与管理问题等;基于教育学的视角探讨现代产业学院的课程体系设计、教学内容优化等问题,通过多学科的交叉、融合与融入,搭建多元主体共建共管共享的协同育人平台。从社会需求、产业需求和学生需求来看,现代产业呈现出高度融合、复杂多元的特点,只有通过多学科的融入与融合,才能培养出具备跨学科知识和技能的人才,满足产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
另一方面,现代产业学院的建设强调多领域的协同与创新。现代产业学院强调政府、高校、企业等多主体的融入与融合,通过多主体有效整合区域创新资源和校内的教育资源,实现其主体价值融合、功能互补和资源共享。从现代产业学院的本质属性来看,现代产业学院是一种新型办学组织,其组织理念是交叉融合与协调共享,三螺旋理念、协同创新理论等成为现代产业学院的理论基础。因此,基于多种综合背景,注定了现代产业学院将成为一种“跨界教育”,需要高校、政府、产业等多领域的协同与创新。目前从已经建立起来的现代产业学院的运行现实来看,在实际现代产业学院建设过程中强调构建产业链、创新链、教育链有效衔接机制,注重将“产、学、研、转、创、用”一体化融入专业人才培养全过程,以培养高素质、应用型、复合型和创新型人才。比如中国科学院大学现代产业学院就提出要探索以市场需求为主导的“政产学研用”联合的新型创新创业教育机制,并且开展面向企业、复合交叉的高层次工程硕博士的培养需求,已开展“工程硕博士培养改革专项计划”和“集成电路专项计划”的人才培养工作,为培育壮大新质生产力提供助力。
三、强化制度创新,搭建共享共治的运行保障机制
从运行逻辑上来看,现代产业学院与其他二级学院相比具有本质的区别,它具有一定的市场属性,这就决定了现代产业学院建设必须通过一定的制度创新来保证其科学而规范的运作和发展。因此,从运行逻辑这一角度来看,现代产业学院是多元主体共治下的制度创新。根据结构功能主义的相关观念,社会是具有一定结构或组织化形成系统,而构成社会的各个组成部分,以其有序的方式相互关联,并对社会整体发挥相应的的功能。从这一观念出发,现代产业学院作为一种创新型的教育组织形态,构成这一组织的各个组成部分,诸如高校、产业、企业等,需要以一种有序的方式互相关联及协同,从而达到现代产业学院的创新发展,这就需要从制度层面进行创新,以促进现代产业学院的有效运行。
这种制度的创新,不仅包含学生选拔的制度创新,也包含学生培养制度、师资队伍制度、治理制度以及其他配套制度的创新与协调等,通过建立与之相配套的合作治理与资源共享机制、协调互动制度、成果导向机制、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机制等机制体制,真正建立协同育人、协同发展的利益共同体,实现知识创新、产教融合、共教共学、内部治理结构、权益分配等不同内容与不同主体之间的协同创新与融合发展。在这一制度体系下,现代产业学院的发展才能形成育人合力,不断优化人才培养过程,深化高等教育改革创新,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与新质人才培养。
本文是河南省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课题《基于创业型大学的现代产业学院组织架构及发展模式研究》(课题批准号:2022JKZD17)的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