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暮春时节,郑州科技学院运动场上彩旗飘扬,人声鼎沸。一位身着运动裁判服、身姿挺拔的女性站在起跑线旁,手里握着计时器,眼神专注而坚定。她就是张曼,是曾经在这片跑道上跑出的全国短跑冠军,如今以教师的身份回到母校。
学校指引我前行
时间回到2015年秋季,还是大一新生的张曼在100米短跑项目中跑出了第一名,打破了学校该项纪录。体育学院教师董启正敏锐地发现了她的短跑天赋,主动吸收她进入我校田径队。
18岁,她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她说:“好在有学校领导和老师引导我往前走。”
从此,她开始接受系统化训练,一路过五关斩六将,在全国大学生运动会拿奖后,进入河南省田径队,开启了职业运动员的道路。
“在校训练的那段时间热烈而纯粹。”张曼回忆道,那时,每天只有训练、上课、吃饭和休息四件事,是难得的美好时光。
当时,学校在训练短跑运动员方面的经验尚且不足,突然有个短跑新秀,作为教练员的董启正,一边学,一边教。董启正发现,虽然张曼没有从小练习体育,但腿部肌肉发达,成绩提高得很快,只是动作还不够准确,潜力还没有完全发挥出来。
为了激励张曼勤练,董启正还找了一个陪练——他8岁的儿子。每天十公里的早操,张曼和小朋友一起跑、一起练。“我每天的内心‘OS’:小朋友都在坚持,我怎么能放弃!”张曼说道,如果没有小朋友,自己还真不一定能坚持下去。
俗话说,教练是运动员的一面镜子,董启正最了解张曼的身体素质和发力习惯。毕业后,虽然在省队进行高强度的训练,但张曼经常和董老师通话,每次都超过一个小时。“和董老师聊天,心态能稳下来。”张曼说道。
张曼回忆,在校训练备赛期间,学校做足了后勤保障,给足了情绪价值。不仅为她免费提供伙食,还发放了奖学金,这对她是极大的鼓励。她说:“那时外出比赛,我内心攒着一股劲儿,我不仅代表自己,还代表着学校,我要为学校争光。”
最好的比赛氛围还属校运会
全国田径大奖赛女子100米冠军、200米冠军,亚洲田径大奖赛与队友接力获女子4x100米冠军……这些年来,她狂揽多项大奖,还曾入选中国田径队出征世锦赛的运动员名单,被国家体育总局授予“运动健将”称号。
而随着年龄的增长,训练进入了瓶颈期,身体仿佛吃不消高强度的训练,频繁的受伤使她越来越力不从心。“就拿一次肌肉拉伤来说,在积极接受治疗的情况下,两个月都没有完全康复,而在巅峰状态时,两周左右就能继续接受训练。”在张曼看来,运动员有黄金期是毋庸置疑的事实。看着队里越来越多的年轻血液的加入,张曼也逐渐思考自己未来发展的方向。
经过深思熟虑后,她主动提出退役申请,并于2024年10月正式退役。27岁,她又一次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这次,母校再次在她的人生选择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2025年2月,她通过招聘,回到母校担任体育教师,成为一名“青椒”。
她从校运会起步,一路奔跑,最终站在世界级竞赛场上。如今回到母校,参与的第一次大型活动还是校运会,时光兜兜转转,她回到了梦想开始的地方。走过很多城市,参加过无数比赛,但在她看来,氛围最好的还是校运会。
“校运会上,观众就在跑道线外围,熟悉的老师和同学就在其中,冲出跑道时,紧张的心情被欢呼声冲散,那种心情无可替代。”张曼说,这次以裁判的身份回到校运会,虽不参赛,但依旧为这种热血的氛围动容,这是青春最好的模样。
我像当年的董老师一样
等待发现下一个赛场新秀
来校工作两月有余,张曼已逐渐适应了教师这一角色。她明白,课堂不是赛场,学生不是运动员,上课不是开展专项训练,而是要把理论知识融入课堂教学,让学生明白基础逻辑和要点技巧,掌握“教课”的能力。
为了让自己更好找到教学的感觉,张曼重返董老师的课堂,从学生的视角,观察如何开展教学。学院领导和教师,也主动向她“传经送宝”,分享一些教学技巧。
课堂上,她越来越得心应手,氛围也越来越融洽。在她的跳高课上,大家会为成功跳跃的同学欢呼,会为没有跳跃成功的同学加油,并帮助分析问题所在,她逐渐成为学生十分信赖的教师。校运会前夕,不少学生私下向她请教,她毫无保留地分享自己的参赛经验,还指导学生动作的规范性。
操场上,她像当年的董老师一样,秉持着公平公正的原则,认真完成执裁任务。她很期待能在赛场上,发现有天赋的学生,选拔他们参加省级比赛,为他们开展专项训练,让他们也能像当年的自己一样,在赛场上追逐梦想。
“母校培养我,我反哺母校。”张曼深知,母校给予了她成长的土壤,在这里,她遇到引路人,开始接受专业的体育训练,一步步走向了更大的舞台。自己有责任将所学、所感、所悟传递下去,用自己的知识和经验,帮助更多怀揣体育梦想的学生。她会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投入到教学中,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成长,为母校培养更多优秀的体育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