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陶庄村里的“文艺娘子军”:以舞为笔,书写乡村文化新画卷)
网易河南4月16日报道(杨昆龙 通讯员 赵洋 刘彩霞)在源汇区大刘镇陶庄村,有这样一支格外亮眼的“文艺娘子军”——36位平均年龄40岁左右的农村妇女,在村党支部委员曹桂便、教练苗秀省的带领下,用自编自演的舞蹈、鼓乐和民俗节目,为乡村描绘出一幅生机勃勃的文化画卷。她们踩着鼓点舞动生活,带着节目走出村庄,让传统民俗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光彩,成为全镇文明乡风的亮丽名片。
一、“领头雁”振翅:从“农家嫂”到“文化使者”
59岁的曹桂便,是陶庄村党支部委员,同时兼任妇女主任和文化专干。在村民眼中,她既是贴心的“桂便姐”,也是不知疲倦的“文化热心人”。1999年,当时镇里号召各村发展文化队伍时,她主动牵头,联合陶庄村的媳妇苗秀省——一位有着多年广场舞经验的村民,挨家挨户动员妇女参与。“农闲时大家聚在一起打牌、拉家常,不如组个队伍,既能锻炼身体,又能给村里添点热闹。”曹桂便的一番话,让不少妇女动了心。起初,有人担心“农活忙没时间”,有人不好意思“怕跳不好”,苗秀省便带着几位积极分子先练起来,从简单的广场舞到融入民俗元素的花鼓、旱船,渐渐地,越来越多的妇女放下顾虑,加入队伍。这一干就是二十多年,队伍也在不断地扩大。
二、镇里搭台,村民唱戏:小舞台上的大梦想
镇文化站的支持,为这支队伍插上了腾飞的翅膀。200余套音响、演出服、鼓乐、扇子、旱船、轿子等设备陆续到位,让原本只能在村口空地上“比划”的她们,有了专业的“行头”。曹桂便和苗秀省带着队员们自编自演,将传统民俗与时代元素结合:《最炫民族风》融入广场舞的动感,《龙腾虎跃闹新春》打起震天的锣鼓,《金蛇迎双春》舞起灵动的彩绸,《花鼓舞》则重现了当地非遗文化的韵味。农闲时,她们在文化广场排练,鼓声一响,周边的老人孩子便围过来,笑声、掌声此起彼伏;节庆时,她们走街串巷表演,旱船划过石板路,轿子抬着“喜娘子”,让传统年俗更添热闹。
三、从“村头舞台”到“市级赛场”:小队伍的大作为
这支曾经的“草根队伍”,如今已成了远近闻名的“明星团队”。2024年,她们代表大刘镇参加源汇区第二十五届民间艺术大赛,凭借《花鼓舞》的精彩演绎摘得二等奖;同年,又代表源汇区登上漯河市民间艺术大赛的舞台,以《龙腾虎跃闹新春》荣获二等奖,成为全市为数不多的村级获奖队伍。更让村民骄傲的是,她们连年包揽全镇民间艺术大赛一等奖,成了镇里的“文化招牌”。每次外出参赛,队员们都会穿上统一的演出服,带着精心准备的道具,用整齐的动作、饱满的热情,向外界展示陶庄妇女的风采。“以前觉得舞台离我们很远,现在才知道,只要敢想敢做,农村妇女也能登上大舞台。”队员王大姐说。
四、文化润心:让文明乡风“活”起来
在陶庄村,这支队伍的意义早已超越了“演节目”本身。她们是文明乡风的传播者——排练时,队员们主动清理广场卫生;演出中,她们融入移风易俗、孝老爱亲等内容,用节目传递正能量;生活里,她们互帮互助,谁家有困难,队员们便自发上门帮忙。村里的妇女们变了:麻将桌前的人少了,广场舞队里的人多了;家长里短的争吵少了,讨论节目编排的笑声多了。孩子们跟着学打鼓、舞扇子,老人们看着节目直夸“现在的日子有滋味”。曹桂便说:“我们不只是在跳舞,更是在用行动告诉大家,农村的文化生活一样可以丰富多彩。”
如今,陶庄村的“文艺娘子军”仍在不断前行。她们计划编排更多反映乡村振兴、和美家庭的新节目,准备走进更多村庄交流演出。在曹桂便和苗秀省的带领下,这群扎根土地的农村妇女,正用汗水和热情,在希望的田野上书写着属于自己的精彩,让文化的种子在乡村大地生根发芽,绽放出最动人的光彩。
当夕阳洒在陶庄村的文化广场上,鼓声再次响起,36个身影踩着节拍舞动,身后是围坐的村民,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这一幕,正是乡村文化振兴最生动的注脚——文化,从来不是高高在上的阳春白雪,而是扎根生活的烟火气息;幸福,从来不是等待而来的馈赠,而是亲手创造的美好图景。陶庄村的“娘子军”们,正用自己的方式,让文明乡风在乡村落地生根,让美好生活触手可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