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军胜 田菊 王琳玮
深化产教融合,促进高校教育链、人才链与市场的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融合,是地方高校释放内在潜能,推动高等教育范式变革的重要路径,也是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重要举措。新时代新征程,河南要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应深刻认识新质生产力的科学内涵与实践要求,依托现代产业学院建设,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推动高校与企业之间协同发展。
一、建设现代产业学院的意义
近年来,我国学者从宏观类型概念构建到实体运行机制探索,对现代产业学院进行了深入研究。学者们普遍认为“现代产业学院”是校、政、企协同共建共管共享的协同育人平台,是集人才培养、科技研发、社会服务功能于一体的新型办学组织形式,是集合了产业发展、教育发展和科技发展等功能的集约型组织。
从国家战略需求来看,建设现代产业学院是解决人才供给矛盾的重要方式和途径。近几年,从国家到地方出台了一系列关于现代产业学院的相关政策。从国家政策层面来看,2017年,《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要“鼓励企业依托或联合职业学校、高等学校设立产业学院和企业工作室、实验室、创新基地、实践基地”。这是“产业学院”首次在相关政策文件中提出。随后,从国家到地方,对于产业学院的重要作用有了深入的认识。至2020年,教育部办公厅、工信部办公厅联合发布了《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指南(试行)》,这是国家层面首次以产业学院命名的相关政策文本。随后,广东、江西、浙江、河南等地方政府也纷纷颁布了相关政策文本,以促进现代产业学院的建设与发展。许多高校基于这些政策也出台了现代产业学院的建设方案。
基于政策驱动,现代产业学院走向了从认识到具体实践的发展逻辑,2021年,教育部公布了首批50所现代产业学院名单,各地方政府及高校也纷纷开展现代产业学院的具体实践与探索,建设了省级或校级现代产业学院并形成了一定的建设经验及典型案例。可以说,从中央到地方,建设现代产业学院已经形成政策合力并在实践层面不断向纵深发展。
二、现代产业学院建设中遇到的问题
现代产业学院旨在通过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的有机链接,以实现高校、政府、产业等资源的有效共享,进而实现人才培养的互惠共赢。但在落地过程中存在一些痛点:
一是现代产业学院建设主体的治理体系不健全。在产教融合的背景下,现代产业学院成为教育革新和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方式和途径。但是,现代产业学院作为一个多主体协同发展的组织,在具体实践过程中出现了制度隔阂、权责界定和管理体制上的“壁垒”,主要体现在多元主体的权责不明确、校企利益不明晰、机制体制不完善等方面,这就造成现代产业学院在具体运行过程中的“协议热、执行冷”现象。
二是教育资源与产业需求融合度不足。现代产业学院作为深化产教融合的重要载体,只有其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运行与区域经济、产业发展需求产生强链接,才能真正成为推动高等教育发展和区域经济发展的力量。但是,目前现代产业学院在教育资源和产业需求的融合度方面还存在一些滞后和缝隙,主要表现在育人模式同质化、课程体系与产业发展需求不适配、师资队伍建设与产业人才需求不匹配等情况。以人工智能专业为例,普通高校的人才培养周期普遍为3~4年,但相关技术更新换代的周期可能远远低于人才培养周期,这种人才培养的滞后性就导致与产业需求的错配。
三是多主体协同育人的产出效果不高。当前现代产业学院的建设过程中依旧没有能够真正实现多主体的协同育人。在这种状况下,现代产业学院的育人实效就大打折扣。从政府角度看,特别是地方政府对于现代产业学院的建设主要停留在政策解读和一些支持性工作上,缺乏更加细化的如合作方式、经费支撑等方面的举措。从高校角度看,作为具体人才培养的载体,高校需要整合企业、产业等各方面的资源,但依旧存在一些高校仅仅着眼于自身的资源,对外获取资源的积极性不高。从企业角度看,企业在参与现代产业学院的人才培养过程中依旧把自己作为辅助性的角色来看待,参与人才培养的积极性不高。
三、现代产业学院建设的着力点
新质生产力的形成机制是在创新发挥主导作用的前提下,加速现存质态的生产力进阶到“新”代际,使之发生“质”的蜕变。这其中,教育、科技、人才应该发挥重要的作用,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也特别提出要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现代产业学院是培养适应和引领现代产业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的重要载体,是推动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融合发展的重要平台。新时代新征程,河南要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可以依托现代产业学院建设,一体推进教育、科技、人才协同发力,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有力支撑。
一是现代产业学院建设要强化多学科的融入与融合。近年来,随着新技术、新产业、新经济、新业态的发展,对于复合型人才的需求不断提升,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强调“知识+实践”的培养逻辑。从社会需求、产业需求和学生需求来看,现代产业呈现出高度融合的特点,现代产业学院建设与发展必然会涉及教育学、经济学、社会学等多学科领域的知识,只有通过多学科的交叉、融合与融入,搭建多元主体共建、共管、共享的协同育人平台,才能培养出具备跨学科知识和技能的人才,满足产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
二是现代产业学院的建设应强化多领域的协同与创新。从现代产业学院的本质属性来看,现代产业学院是一种新型办学组织,其组织理念是交叉融合与协调共享。因此,基于多种融合背景,注定了现代产业学院将成为一种“跨界教育”,需要高校、政府、产业等多领域的协同与创新,真正实现产业链、创新链、教育链有效衔接,将“产、学、研、转、创、用”一体化融入专业人才培养全过程,以培养高素质、应用型、复合型和创新型人才。比如中国科学院现代产业学院就提出要探索以市场需求为主导的“政产学研用”相融合的新型创新创业教育机制,并且开展面向企业、复合交叉的高层次工程硕博士的培养模式。目前,他们已开展“工程硕博士培养改革专项计划”和“集成电路专项计划”的人才培养工作,为培育壮大新质生产力提供助力。
三是现代产业学院的建设要强化多制度关联与维持。从运行逻辑上来看,现代产业学院与其他二级学院相比,具有本质的区别,它具有一定的市场属性,这就决定了现代产业学院建设必须通过一定的制度创新来保证高校、企业等主体的有序关联及协同,这种制度创新,不仅包含学生培养制度、师资队伍建设制度、治理制度以及其他配套制度的创新与协调等,也需要通过建立与之相配套的合作治理与资源共享机制、协调互动制度、成果导向机制、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机制等机制体制,真正建立协同育人、协同发展的利益共同体,实现知识创新、产教融合、共教共学、内部治理结构、权益分配等不同内容与不同主体之间的协同创新与融合发展。
未来,随着国家政策的不断落实以及现代产业学院的建设模式与发展路径的深入探索与不断优化,作为高等教育与产业发展深度融合的重要载体——现代产业学院,必将能够满足“育人为本”“产业为要”的要求,进一步凝聚各方共识,不断开创产教融合发展新局面,为加快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坚实支撑和发展力量。
(作者单位:黄河科技学院,本文是河南省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课题“基于创业型大学的现代产业学院组织架构及发展模式研究”的阶段性成果,课题编号为2022JKZD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