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河南省科技厅公布了2025年河南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立项名单,河南牧业经济学院动物医药学院副教授、兽医学科骨干成员、河南省高校科技创新人才张晓战申报的应用基础项目《VP2蛋白关键氨基酸变异影响猪塞内卡病毒抗原性和致病性的机制研究》喜获2025年度河南省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立项,这是河南牧业经济学院首次获批该类高层次青年人才项目。
猪塞内卡病毒是全球养猪业的“隐形杀手”,疫苗研发长期受困于其快速变异特性。张晓战聚焦这一“卡脖子”问题,积极申报并成功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为扎实推进项目实施,他认真追踪病毒变异动态,带领团队在豫南某猪场驻扎3个月,采集上千份样本,从一个氨基酸的微小变异入手,带领学生废寝忘食地奋战在实验室,最终锁定VP2蛋白的3个关键变异位点,解锁了病毒变异的“基因密码”,填补了国内研究空白,为精准防控提供了理论支撑,并基于动物疫病防控技术在SCI 1区Top期刊发表数篇研究型论文。
“科研的终极目标,是让实验室的成果转化成养殖场的‘盾牌’。”张晓战坦言,“没有前辈们的托举,我就无法打通从实验室到养殖场的最后一公里。”在学院领导的支持下,在老教师邓同炜、李新正、卢建洲等人的指引下,他叩开河南丰源和普农牧有限公司、 河南天成鸽业有限公司等企业的大门,确立了“新发动物疫病防控”这一扎根产业的研究方向。如今,他接过“传帮带”的接力棒,组建“产学研用”一体化团队。从“教学标兵”到“科技副总”,他带领团队成员在一线实践中淬炼本领。团队累计获批纵向经费95万元、横向合作经费140万元。
“科研与育人如同DNA双螺旋,缺一不可。”对于如何协调科研与教学的关系?张晓战恳切地说。为充分发挥科研对教学的反哺作用,他创新实施“问题导向+实战赋能”教学模式,课堂上,用养殖场疫情案例重构《兽医传染病学》知识体系;实验室里,让学生从病原分离到疫苗设计全程参与;产业一线,带领学生与养殖户共克难题。这种“接地气”的教学方法,深受学生欢迎。“张老师的课,总能用养殖场案例‘点活’理论知识。”学生兴奋地说。同学们在张晓战的悉心指导下斩获了第七届全国动物医学专业(本科)技能大赛中特等奖、单项优异奖,创下河南牧业经济学院参加该项赛事以来的最优成绩。跟随张晓战做毕业论文的多名学生成功考取中国农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哈尔滨兽医研究所等知名高校及科研机构研究生,就业的学生也成为用人单位的“香饽饽”。
从青涩学者到省优青项目主持人,从初登讲台的教学新手发展为育人骨干,张晓战以一步一个脚印的踏实,以矢志不渝的勤恳,探索着科研与育人交织的“双螺旋”之路,也将继续为“农科攀峰”不懈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