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三农全媒体中心记者 张莹
山还是那座山,山岭已然泛绿。
时隔两年,杨军伟再次回到西沟村,眼前熟悉的山山水水,村民朴素真诚的笑容,让他顿感又一次融入了这方水土。
3月30日,周日。杨军伟出发前往汝阳县靳村乡西沟村。从郑州汽车客运南站坐大巴车,三个半小时到达汝阳县汽车站,再乘坐到靳村乡的农村小巴士一个小时,路过西沟村时他下了车。
这将是杨军伟今后两年驻村工作的常态。
2025年年初,受组织指派,省工业和信息化厅信息化与软件服务业处副处长杨军伟再次担任定点帮扶村西沟村驻村第一书记。2020年至2023年,杨军伟曾担任西沟村驻村第一书记整整三年,这次是他第二次到西沟村驻村。“组织决定让来,我义不容辞!”杨军伟说。
初春的西沟村春寒料峭。村委会小院二楼一间简单的办公室,成了杨军伟寝办合一的宿舍。山村的夜晚,打开电油汀,盖上厚被子,整个屋子也是冷的。
西沟村位于汝阳县城西南45公里,全村171户703人,地域总面积17平方公里,耕地面积427.1亩,人均耕地0.6亩,林坡面积16000亩,人均24亩,生态自然资源丰富。
村集体的温室大棚里,接种后的猴头菇菌棒已经上架了。到村后,杨军伟马不停蹄,一头钻进香菇大棚查看产业情况:“这次回村之后感到西沟变了,村里种植食用菌的品种多了,原来主要种香菇,现在种的有猴头菇、木耳等。香菇产业拉长了链条,制作成香菇酱,市场销售反响很好。”
2020年年初,杨军伟第一次赴西沟村任驻村第一书记。
当年,村里确定了以食用菌种植为主导的产业发展方向。杨军伟利用第一书记专项资金50万元,在村里建成8万袋规模的香菇种植大棚,面向种植能手出租,既改善了群众的生产条件,又给村集体增加了租金收入。
2020年9月,村里争取汝阳县财政资金90万元,建设香菇菌棒加工车间项目,从产业链前端降低成本。
2021年11月,村里争取汝阳县财政涉农统筹整合资金268万元,建成投用村集体香菇大棚项目,配套建有冷库库房、灭菌设备、蒸汽锅炉、烘干设备等,带动15户以上脱贫户从事香菇种植,吸纳30名以上脱贫人口实现家门口就业。
2024年,村集体香菇产业由年产3万袋的种植规模上升到年产3.5万袋,并开始试种猴头菇、木耳、鸡枞菌等。同时拉长产业链条,上马了深加工项目,着手开发香菇酱深加工产品。
几任驻村第一书记一任接着一任干,西沟村的香菇产业发展越来越好。2024年,西沟村累计销售香菇、木耳等农特产品19万元,加上租金收入等,村集体年收入实现21万元。
村里发展产业最大的短板就是启动资金少、造血能力弱。怎么补短板,下一步怎么干?杨军伟一直在思考。
4月1日,在上一任驻村第一书记的协调下,河南一家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来到村委会,在举行了简短的捐赠仪式后,公司捐赠10万元,作为村集体经济发展的启动资金。
“目前还在抓紧申请专项资金,解决建设15个鸡枞菌种植大棚和10个猴头菇种植大棚的资金问题。”
“我们将紧盯村主导产业发展,推动香菇种植向产业化集约化发展。在菌菇种植上保产量,优化菌菇经营模式,争取食用菌综合种植项目早日落地,同时发展养殖业,让产业发展多元化,力争今年村集体收入在30万元以上。”杨军伟说。
“再次驻村是使命使然。相信村子会变得越来越好!”说这话时,记者感受到杨军伟身上的那股冲劲、韧劲与拼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