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喜贵,机械工程学院教授、高级技师、机械自动化教研室主任,兼任河南省数字化智能装备工程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河南省高校数控加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国家职业技能鉴定考评员、全国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抽检评审库专家、河南服务机器人产业联盟专家库专家。
十年深耕 厚积底蕴
“在专业课学习中,郑老师能够把理论转化为实践,手把手教我们操作,让我们学得扎实。”上过郑喜贵课的学生往往有这样的感受。
在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郑喜贵主要从事先进制造技术,数控技术方面的教学和科学研究工作,致力于五轴数控系统、数控智能制造装备的研究、开发与应用。
这些专业不但要求教师有丰厚的理论功底,还要有深厚的实际操作能力。郑喜贵却有着10年的“实战”经验,在教学和科研中得心应手。
过硬的专业技能来自多年的行业耕耘。郑喜贵从2000年大学毕业后,进入企业从事工业自动化工作,一干就是10年,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
“在生产一线工作的时候,天天和设备打交道,对企业所用设备的性能、操作和维修比较熟悉。”郑喜贵不但对设备掌握得好,还承担了企业技术人员的培训任务。
匠心雕琢 培育匠才
郑喜贵说,“当老师是我儿时的梦想,这个梦想一直没变。”
成为一名老师后,郑喜贵工作兢兢业业,把“教好书、上好课、育好人”当成自己工作奋斗目标。
理想很丰满,但现实却给郑喜贵上了一课。信心满满走上讲台,但讲的课很枯燥、不生动,学生提不起兴趣,上课的效果大打折扣。
如何当好一名老师?郑喜贵不断摸索,虚心向同事请教,向有经验的老教师学习。郑喜贵白天上课,晚上住在办公室加班学习,不断钻研有关教育教学理论以及专业知识和技能,不断充实和丰富自己,并在教学活动中加以运用、改进和创新。
以教好学生为欢乐,以学生成才为光荣。在教学过程中,郑喜贵特别注重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总是不厌其烦地一遍一遍矫正学生的操作。
“只有基础知识掌握越牢固、基础操作练习越熟练,基本功打得越扎实,学生才能在以后学习中不断进步,学生就像璞玉一样,需要用心加工,认真雕琢。”郑喜贵说。
郑喜贵既要在教室里为学生们讲解理论知识,进行言传,又要在实验室里做实际演示,进行身教,每天都这样忙碌着。
教研并重 硕果累累
郑喜贵做好教学的同时,积极参与教改、科学研究,积极带领学生参加各级竞赛。
查阅郑喜贵的各种成果,发现仅获奖的教改成果就有15项;在科研工作中,主持或参与省级科研项目7项,授权发明专利7项、实用新型专利30余项、外观专利5项、软件著作权8项,发表论文8篇,主编河南省“十四五”规划教材1部。
郑喜贵参与的《数控加工技术》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教改项目获郑州市高等教育教学成果特等奖;带领数控技术教学团队,围绕“MOOC”教学理念和模式,充分结合《数控加工技术》课程教学一线实践和先进理念,以数字化、移动化、信息化教学为导向,以微课、慕课建设为基础,自主开发优质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数控加工技术》精品在线开放课程,以基于中国大学MOOC的多终端的混合式教学为基本课程教学模式,深入开展混合式教学实践。主持的《数控加工技术》课程,2022年被河南省教育厅认定为河南省线上一流本科课程,2023年该课程又被河南省教育厅认定为本科高校研究性教学示范课程。参与的“基于制造类专业‘一流课程’建设的研究性教学设计与多域协同模式构建研究”项目,获批为河南省本科高校研究性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
研创赋能 育才兴企
郑喜贵作为数控技术创新实验室的负责人,利用课余时间参与实验室的管理与建设工作,指导学生参与科研创新、参加比赛。2023年和2024年间,指导学生共获奖20余项指导学生申报大创项目3项,其中2项为省级项目。学生不但创新实践能力得到很大提升,还获得(高级工)职业技能等级证书。
当初在筹备实验室建设时,郑喜贵和同事带着学生自力更生,实验室里面的大部分仪器设备,都是由他们自主创新、研发、动手制造的科研成果。主要成果为数控机床故障诊断与维修综合实训平台和多轴数控机床,成为学生们的开放性的实践与科研平台。
利用数控技术创新实验室这个实践平台,郑喜贵的学生宋海涛、方文胜等学生迅速脱颖而出,不但学习优异,而且分别创办了两家自动化科技有限公司,收益颇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