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花四溅的池塘边
总能看到这样一位教授
他卷着裤脚、手持水质检测仪
从实验室到田间地头
从学术论文到农户账单
徐文彦用8年时光
将锦鲤养殖变成致富的“金钥匙”
打造成助力乡村振兴的“加速器”
他的事迹
先后2次被中央电台农业农村频道
央视一套专题报道
被人们亲切地称为“锦鲤教授”
实验室的数据,得在水里“活”起来
“水产科研不是闭门造车,鱼塘就是我们的科技战场!”徐文彦带着团队扎根养殖一线,深入田间地头、养殖池塘,与当地合作社和养殖户并肩作战,全方位投入到观赏鱼产业的升级工作中。
服务团深入一线调研,结合实际需求,解决共性技术问题。如电商销售时,观赏鱼常因为长途运输而伤亡,成为商家与客户矛盾的焦点,尤其在夏季,因高温长途运输时观赏鱼伤亡率太高而迫使商家被迫停业。针对这些状况,服务团通过多次试验,形成清水暂养、低温降耗、安全麻醉、提升包装、减缓水坏等方式,有效地提高了观赏鱼长途运输的安全性,即使在炎热的夏季也能存活三至四天,有效扩大了观赏鱼的销售区域。目前,镇平观赏鱼畅销到除西藏、新疆、海南和港澳台6个省(市、自治区)之外的全国各地。
农户的难题,就是我们的课题
技术推广并非一帆风顺。曾有养殖户质疑:“大学教授能懂我们塘里的苦?”徐文彦直接住进养殖场,手把手教养殖户改造鱼塘,掌握新技术,免费为养殖户提供新设备、新产品、新品种。几年间,他的足迹遍布镇平县7个乡镇,举办技术培训会50余场,带动310余户养殖户加入专业合作社,曾带动产业增加经济效益1.25亿元。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2023年7月,镇平县有位养殖户很着急地给徐文彦打电话,称“不知道什么原因池塘的鱼不进食了并开始死亡”,徐文彦第一时间赶到现场,了解到是水质的问题,帮助养殖户挽回了上万元损失。他主动将培养基带送给养殖户并教授养殖户培养益生菌的制作方法,为养殖户后期解决水质问题节约了极大的成本。
最早班高铁的颠簸,让鱼塘泛起了“星光”
从实验室到塘埂,从三尺讲台到百亩鱼塘,他见过凌晨三点的实验室灯光,也数过深夜返程时高铁窗外的星星。周末凌晨五点,当城市还在沉睡,他已攥着最早班次的车票挤进高铁车厢——教案上还留着昨夜备课的红笔批注,背包里塞满水质检测试剂盒和养殖日志本,深夜蹲守池塘观察鱼类活动、冒雨诊断病害……
为说服老农户尝试生态养殖,他挽起裤腿跳进齐腰深的塘水示范投喂,冻红的双手让养殖户大姐心疼得直抹泪。“徐老师教的不只是养鱼,是拿自己的苦换百姓的甜。”一位被他服务了五年的养殖户说。
养鱼也育人,让“小锦鲤”游出“大天地”
学校第二次党代会报告提出“推进农科攀峰”,徐文彦表示落实“农科攀峰”的最终目标就是要聚焦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上,将课程思政融入水产养殖工程学、水产动物疾病学等专业课程,培养兼具家国情怀与创新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徐文彦在教学的过程中也更在意“育人”,他带领学生扎根实验室,组建“现代渔业服务团”,把科学研究聚焦到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中,把毕业论文“写”在祖国的江河湖海上。“水产人要接地气、懂民生。”在他的指导下,学生团队获得第一届全国大学生水产技能大赛一等奖,第七届全国大学生水族箱造景技能大赛一等奖,研发的《智慧渔业生产与管理平台》获得首届全国高校智慧渔业设计大赛二等奖,《锦鲤教学一体化平台》获得“挑战杯”河南省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铜奖。
从实验室的数据到鱼塘的账单
从科研论文的墨香到池塘边的泥泞
徐文彦用脚步丈量着科技与土地的融合之路
他让鲤鱼的每一次摆尾都承载着科技的温度
让农户的每一滴汗水都化作致富的希望
让“鲤鱼跃龙门”愿景照进现实
这不仅是水产人的坚守
更是一位农业研究者
对“把学问种进泥土里”的生动诠释
因为真正的丰收
不在论文的扉页
而在乡村振兴的田野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