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法官,感谢您让我体验到了巩义法院执行局的办案速度,您什么时候有时间,想当面送锦旗表达感谢!”
“不用了,心意我收到了,一面锦旗还得200块钱,这钱省下来给小朋友多买点好吃的吧!”3月21日,胡中洋接到了申请人小刘的电话,这一段温暖对话的背后,藏着一场双向奔赴、争分夺秒的高效执行。
事情还要从一条条短信说起......
3月14日,中午11点52分,“胡法官,我是案件XXXX的申请人小刘,被执行人大刘的电话是XXXX......”这是小刘13日申请执行立案,胡中洋执行团队承办该案后收到她发来的第一条短信。
原来,小刘和大刘是经人介绍认识,二人谈了一年多恋爱后,于2016年举行了结婚仪式并未领证,同居期间小刘怀孕,但二人因琐事矛盾积攒,选择了分手。小刘生下孩子后,一直是独自抚养,经济上并不富裕,曾向大刘索要过抚养费,但大刘认为多年不联系,对孩子的身份存疑。协商不成,2024年10月,小刘诉至巩义法院。司法鉴定确认大刘与孩子存在亲子关系,经开庭审理,法院判令大刘每月支付抚养费1000元。大刘认了孩子,却迟迟不支付抚养费。
看到短信上被执行人大刘的联系方式,胡中洋立刻拨了过去,一连几通电话,都无人接听,随即编辑了短信发过去。万事开头难,办的案件多了,对这种联系不上的情况已经司空见惯了。接下来便是准备查查大刘名下有无可供执行的财产。
3月14日。下午4点23分,“胡法官,你好!被执行人大刘身份证......”。收到写着被执行人身份证、工作单位、银行卡、车、房详细信息的短信,胡中洋喜出望外,有了这些信息,能让执行团队省去很多繁琐的对接各个单位、部门的时间,且精准查封被执行人名下财产。果然,发现了刘某的工资卡上有几万块钱,迅速冻结,但还达不到执行标的。胡中洋想起了短信中被执行人大刘是一名公职人员,随即编辑信息告知其不履行生效判决要承担的法律后果,敦促其积极履行。不久后大刘主动打来了电话,表示愿意支付抚养费,剩下的钱需要时间凑齐。
多年办案经验,警醒着胡中洋,怕是被执行人的拖延战术,便时不时打去电话询问进度,念一念紧箍咒。
3月15日,下午6点29分,胡中洋向小刘发送短信“钱已到位!”;下午6点36分,小刘回复“好的,收到,感谢,你们办案效率真高!”一天时间,执行到抚养费79795.73元!该案的成功执行,得益于申请执行人积极提供被执行人线索以及执行干警的高效办案。
强制执行的主角是人民法院,但这并不意味着执行工作是法院“一家之事”,申请人在案件执行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执行“难”,难在被执行人难找,难在执行财产难寻。申请人应与执行干警相互配合,执行法院发挥技术优势,申请人发挥人熟、情况熟的优势,互相配合、积极沟通,优势互补,执行效率便能达到1+1>2的积极作用,使案件尽快得以执行,申请人的“纸上权益”的权益才能变成“真金白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