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从“垃圾围村”到“零污染村”:丁庄村以“垃圾变资源”小切口撬动生态振兴新引挚)
网易河南3月24日报道(周惠杰 通讯员 张智媛 杨丽丽)“以前,房前屋后堆满了杂物垃圾,经过‘零污染村’建设,如今既能当菜园种天然蔬菜吃,又可以当小花园赏景,感觉非常惬意。”3月24日,丁庄村民丁伦岳高兴地说。
三年深耕,化茧成蝶。在浙江“千万工程”引领下,漯河市临颍县城关街道丁庄村以垃圾治理转化利用为突破口,探索出一条“分好垃圾—用好资源—种好生态园—富好百姓”的生态振兴之路。从“垃圾围村”到“零污染村”,从“荒土荒片”到“门前屋后四季菜园”,昔日空心村如今蝶变为“绿富美”样板,书写了新时代乡村绿色发展的生动答卷。
党建引领构建"三维治理"体系,从“干部干”到“一起干”。2020年,丁庄村换届选举,产生新一届领导班子,丁胜当选村支部书记。新班子刚成立面对“年轻人走、垃圾遍地、耕地撂荒”的困局,在丁胜的带领下,村两委会达成共识,逐步形成“生态立村”思路,从绿水青山中找到可持续发展、生态产业化的致富之路。支部领航。成立“零污染村”攻坚专班,建立"党支部+乡贤会+环保合作社"三位一体治理体系,将27名党员编入6个生态网格,实行“网格化”卫生责任区域划分,通过党员包片联户,化身“环保先锋”,带头捡垃圾、清路面、搞分类,充分将组织优势转化为生态治理效能。群众当家。构建符合丁庄村特点的垃圾资源化利用模式,组织、发挥农民群众的力量,出台《丁庄村垃圾分类管理办法》,纵深推进群众参与度和参与率,双管齐下共同发力,从而实现“村民皆是行动者、村民皆是参与者”的生态环境整治浓厚氛围。通过建立丁庄党支部微信群、志愿者微信群等,对垃圾分类难点痛点、志愿者活动、零污染创建等工作进行经验交流分享。家家户户凭分类积分兑换酵素肥料用于种植生态菜园,通过村集体销售渠道进行统一买卖,让“随手种”变成“抢着种”。人才引育。通过人才振兴引入乡村CEO董总醉心于环保公益事业,对于厨余垃圾的循环利用颇有心得。丁胜个人出资20万元,通过推广垃圾分类和环保酵素“以垃圾治垃圾”,在村里进行“零污染”试验,通过不定期地给村民开展环保酵素制作与使用的培训,培育本土技术骨干23人,目前开发酵素堆肥材料12类,带领村民把烂菜叶变酵素、剩饭菜、秸秆树叶、牛粪等通过酵素比例调和变肥料。形成"垃圾-酵素-有机肥-农产品"的闭环,厨余资源化率达100%。
垃圾分类破难题,从“烦心事”到“致富宝”。丁庄的垃圾治理藏着三个“绝活”:一是分得精细。董总带头和志愿者们,一天两次,挨家挨户给村民示范指导垃圾分类。发放垃圾桶、拆除旧容器、建立简易垃圾场、购买投影仪进行环保培训、村路旁墙壁挂上烟蒂竹筒罐,购买红绿蓝三色酵素桶,区分“餐前果皮”“餐后剩饭”“其他垃圾”,制作环保酵素。二是资源再生。在酵素制造基地,烂菜叶发酵成环保酵素,蔬菜烂叶、多余瓜果等农业废弃物制作成可用于清洁、洗涤、农肥等不同功效的环保酵素;在有机肥制造基地,将村民每天产生的厨余垃圾进行统一堆肥,还肥于田。环保酵素和厨余堆肥,实现了厨余垃圾和农业废弃物就地资源化处理。三是管得长远。推行"环保积分制",将分类行为与集体经济分红挂钩,全村垃圾减量90%,年省清运费5万元,在推进农村垃圾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的同时,让现代农业更绿色、更生态、更高效。
生态经济闯新路,从“卖苦力”到“卖生态”。垃圾转化催生三大“绿色产业”:酵素农业火出圈。好品质,坚持酵素种植,坚持不打农药不施化肥。以环保酵素为手段,发展酵素农业,农产品无农残、重金属等化学污染,打造环保酵素产业链。目前,丁庄村已培育酵素生态蔬菜基地70亩、酵素车厘子试验田90亩、酵素小麦基地30亩、其他酵素农作物基地10亩,每年为村级集体经济增收百余万元,带动村民再就业120余人。社区联动引客来。通过城关街道迎宾社区酵素的制作与运用讲课吸引城里娃研学做酵素肥料,丁庄村创新“环保进社区”模式,携手城关街道迎宾社区打造“酵素生态圈”,每月开设“酵素魔法课”,社区亲子家庭跟着村民学用西瓜皮做清洁剂、用烂菜叶制肥料,累计开展12期,吸引1500余人次参与,孩子们直呼“比科学实验课还有趣!”下一步拟推出社区“生态驿站”,通过居民用自制的酵素堆肥换酵素绿萝。绿水青山变银行。酵素农业“走出”丁庄,在城关聂庄村、曹窑村等地“多点开花”。下一步,丁庄村准备申报国家地理标志产品,通过挖掘特色资源、二次创新开发,以“生态环境教育+”为路径,开发"生态管家"智慧平台,实现全流程数字化监管,推动环境教育与生态旅游、生态农业、文化创意、体育休闲深度融合,将丁庄村酵素堆肥基地升级扩建为丁庄环境学习中心,激活村庄发展动能,助力美丽乡村向美丽共富“蝶变”。
如今的丁庄,房前屋后闻得到花香,田间地头看得见美景,家家户户算得清“生态账”。丁庄村的实践充分证明了垃圾不是负担,而是放错位置的资源;乡村振兴不靠大拆大建,重在唤醒每一寸土地、每一个人的绿色能量。这里的故事,让垃圾再利用的"小切口"撬动了生态振兴的"大变革"。村支书丁胜信心满满:“我们要打造‘零碳乡村’升级版,让更多乡亲吃上‘生态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