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域,作为城乡融合的交汇点,承载着连接城市与乡村、推动一体化发展的重任。作为许昌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的核心承载地,近年来,禹州市积极响应,高站位谋划、高质量推进、高效率落实、高标准要求,探索形成“以城带乡、双向赋能”的融合新模式,力求在消除城乡二元结构、促进共同富裕的道路上取得新突破。
3月17日清晨,当阳光洒满禹州大地,盛世公馆小区的居民张晓伟驱车沿着禹王大道一路向西前往火龙镇。“我是干装修的,一年四季都在外跑,全市大部分乡镇村庄我都去过。感触最深的就是,现在的路越修越好、越修越宽,出行很方便,城乡距离更近了。”张晓伟说道。
近年来,禹州市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大力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通过新建、改建和大中修农村公路,提升农村公路等级和通行能力;加强养护管理,确保公路设施安全畅通;注重绿化美化,提升生态环境质量;优化农村客运网络布局,提升城乡客运服务水平。这些举措不仅让农村公路变得更加宽敞、畅通,也让城乡居民在出行、物流等方面享受到了前所未有的便捷。
“以前的路不好,去趟镇上都得大半天,别说进城了。现在多好啊,路修到了家门口,想进城坐上车一会儿就到了。”鸠山镇赵庄村七十岁的孙富强向我们讲述着他眼中的乡村变化。
阡陌纵横的“农村路”,连接着城市和乡村。如今,一条条道路由窄变宽、由“通”到“畅”,老百姓“进得来、出得去、行得通、走得畅”,城乡距离也越融越近了。
“守着家一个月七千多,农忙时不耽误种地,平时还能照顾家里的老人小孩。”禹州市杨岭村凤阳钧窑厂的田胜淇二十出头就开始学习钧瓷烧制技艺,如今已学有所成,成为新时代产业工人代表。
像田胜淇这样的村民在神垕镇比比皆是。这座因“入窑一色,出窑万彩”闻名天下的中原古镇,正将传统技艺转化为共富引擎。
“过去我们是‘土地刨食’,现在是‘土里炼金’。”神垕镇党委书记刘爱果的比喻,在神垕镇得到了最生动的诠释。据统计,目前神垕镇现有钧瓷企业228家,年产钧瓷220万件,年产值6亿元,带动近2万人就业;拥有花盆企业15家,年产量1亿件以上,年产值2.6亿元;拥有炻瓷企业25家,产品出口到美国、非洲、法国、英国、韩国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同时,神垕镇作为钧瓷文化发源地,积极构建文旅融合发展模式,一方面深挖千年制瓷技艺活态传承,另一方面整合镇域内生态涵养林、传统村落资源,打造集钧瓷文化研学游、陶艺主题民宿集群、有机农场体验区于一体的文旅综合体,构建起“瓷韵+乡趣”的全域旅游新图景。
作为禹州城乡融合改革试验田,神垕镇探索出的发展范式正加速向全域渗透。近年来,我市坚持以产业振兴带动乡村振兴,依托“一村一策、一村一品”的发展模式,挖掘乡村特色产业,“明星村”层出不穷。“世外桃源”石坑村、“杏福”闵庄村、刘沟“豆腐村”、鸠山槐花村、磨街柿子村……产业兴旺不仅打响了村庄知名度,也让村民实实在在尝到了乡村振兴带来的红利。
临近中午,郭连镇水泉高社区助餐点飘出阵阵饭菜香,社区的老人们吃着助餐点供应的健康午餐,其乐融融。

“这做的饭味好,每天还不重样。走5分钟就到了,比在家做饭方便多了。现在我们农村的生活也不比城里的差。”七十岁的朱先留现在已经是该社区助餐点的常客了。
缩小城乡差距,提升公共服务设施水平是关键。近年来,我市坚持办好民生实事,推动城乡普惠共享。全市建成94个老年助餐场所,实现老年助餐服务覆盖我市40%的城镇社区和10%的行政村;高标准实施路、水、气等九大规划建设,农村公路通达率和城乡公交覆盖率均为100%;县域医共体实现乡镇卫生院CT设备100%覆盖,农村居民县域就诊率提升至92%;积极改善城乡教育条件,鼓励优秀教师扎根乡村,实现城乡教育均衡化发展;深入推进农村供水“四化”项目建设,百万群众喝上“丹江水”……如今的禹州已构建起“交通互联、服务共享、智慧赋能”的城乡公共服务新格局。
从“双向奔赴”到“美美与共”,今后禹州市将紧扣“两融五城四跃升”战略总纲,以制度破壁、要素融通、产业升级为主线,书写新时代城乡共荣共美新画卷。
来源:精彩禹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