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河南南阳伏牛山脚下,有个穿着工装裤的“新农人”,正弯腰查看牛犊长得咋样,她叫赵昭,是全国人大代表,也是雅民农牧公司的总经理。17年前,从河南工业大学装潢设计专业毕业的她,辞了郑州的高薪工作,回南召县太山庙乡冯庄村当起了“牛倌”。现在,她的养殖场有4000多头肉牛,还带着500多户乡亲走上了致富路,用青春和汗水,在家乡土地上写下乡村振兴的精彩故事。
一、返乡创业:在希望田野撒火种
2008年刚过完年,24岁的赵昭带着创业计划回到老家。乡亲们都不太相信她,她就在村头老槐树下发誓:“我肯定得让大伙的钱包鼓起来!”
刚开始创业,那困难可多了去了。白天,她跟着村里养牛老手学技术,晚上就抱着本《肉牛饲养学》使劲儿看。为了买牛犊,她把房子都抵押了换贷款,又在荒坡上搭了简易牛棚。
2015年疫情最厉害的一个晚上,雨下得特别大,我抱着体温计跟着赵昭一个牛棚一个牛棚地查。她突然差点摔倒,扶住栏杆,我才发现她发着高烧。我着急地说:“赵总,您赶紧去医院啊!”她却从裤兜里掏出八块六毛钱,塞给我说:“去村口小卖部买袋退烧药,剩下的钱给值班的张叔买两包榨菜。”月光下,那张被雨水打湿的钱闪着光,就像一片不会褪色的枫叶。
后来,靠着政府支持,她引进了先进的防疫技术,不光没让养殖场受损失,还建成了现代化养殖基地。现在,赵昭的产业越做越大,从饲草种植、秸秆收储到沼气利用,啥都有。她还想出个“公司 + 农户 + 金融 + 保险”的办法,让农户用母牛入股,保证能分红。村民李桂花一算账,高兴地说:“跟着赵经理养牛,一年挣的钱比种庄稼多3倍呢!”
二、科技赋能:给传统产业添活力
站在智能监控大屏前,赵昭点下鼠标,每头牛的健康情况就都知道了。她说:“现在我们用区块链技术,把牛的养殖过程都记下来,消费者一扫码,就能看到牛肉是咋长大的。”这个“数字牛倌”正用科技给传统养殖变个样。
她和河南农业大学一起研究出个智能饲喂系统,让肉牛出栏能早20天,饲料钱还能少花15%。赵昭常说:“手机里的牛可比手机外的牛值钱。”在直播间,我见她一手牛粪,还熟练地拿着手机,给网友展示肉牛的区块链溯源系统。有回直播突然没网了,她马上掏出备用手机,笑着跟观众说:“当年我八块钱就开始创业了,这点小问题不算啥!”那天牛肉订单多得很,屏幕上全是“向创业者致敬”的留言。
在赵昭带动下,好多年轻人都回来创业了。“95后”技术员张凯弄了个“云养牛”平台,吸引了2万多城里人认养肉牛。赵昭还牵头成立了“新农人联盟”,已经搞出12个农业科技项目。为了处理牛粪,她又投资建了有机肥厂,把牛粪变成双孢菇基料和蚯蚓饲料。村民王建军以前是贫困户,现在成了“蚯蚓大王”,一年能挣20多万。
三、履职为民:把百姓声音变动力
赵昭当了两届全国人大代表,心里一直装着老百姓。2024年,她去云南调研,发现那边养牛技术不行,就赶紧组织专家弄了个“云课堂”,培训了3万多农户。今年两会,她提的《关于构建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的建议》,还被当成重点提案督办。
在“代表通道”上,赵昭说起我头一回跟她去北京开会的事儿:“这孩子兴奋得一晚上没睡,把建议改了十七遍。”她看着我,眼神就跟老师看学生似的,特别温暖,说:“就像咱养牛,从八块钱的退烧药,到上百万的智能设备,一步一步都得走稳。”大伙听了都鼓掌。我就想起那个雨夜,她攥着钱的手,还有她教我写建议时说的:“每个标点符号都得带着泥土味儿。”
从村里到开会的地方,赵昭一直都没忘自己是从农村出来的。她笔记本上记着:“张大爷牛棚得加固”“李婶想学青贮技术”“村东头路该修了”……这些事儿,都在她努力下变成了好事。
在赵昭带动下,南召县肉牛存栏超过15万头,成了“中原肉牛第一县”。可她没停下,她说:“乡村振兴是件大事儿,我们这代新农人得干好,让农业有奔头,农民有面子,农村变漂亮。”这个新时代的“牛倌”,正用青春和汗水,在家乡土地上接着写更美的故事。
(作者:雨晴 编辑:刘铁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