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医疗环境中,医务人员职业活动中手是不可避免地会接触到各种细菌、病毒和其他微生物,是病菌传播的重要媒介。手卫生主要是针对医护人员在工作中存在交叉感染的风险而采取的措施,为医务人员在从事职业活动过程中的洗手、卫生手消毒和外科手消毒的总称。
医务人员要掌握规范的手卫生方法,还要牢记手卫生的时机和指征,时机指必须要通过执行手卫生来阻断细菌通过手传播的时刻;手卫生指征就是指两次接触之间存在病原体传播风险的时间窗,包括以下五各指征:1.接触患者前:如进行体格检查、测量生命体征等操作前,防止医务人员手上的微生物传播给患者,降低患者发生医院感染的风险。2.清洁/无菌操作前:例如进行手术、穿刺、导尿、伤口换药等操作时,确保手部无菌,避免将病菌带入患者的无菌组织或体腔,引发感染。3.接触患者后:包括直接接触患者的皮肤、黏膜,以及接触患者的分泌物、排泄物、伤口敷料等之后,此时手上可能沾染了患者携带的病菌,及时进行手卫生可防止病菌在不同患者之间传播,也避免医务人员自身受到感染。4.接触患者周围环境后:像触摸患者的病床、床头柜、医疗设备等周围物品后,这些物品表面可能存在各类病原体,做好手卫生能有效阻断病菌的间接传播途径。5.暴露患者体液风险后,包括接触患者黏膜、破损皮肤或伤口、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伤口敷料等之后。
手卫生是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保障患者和医护人员安全最重要、最简单、最有效、最经济的措施。每一位医务人员都应将手卫生视为职业操守的基本要求,时刻牢记并严格执行手卫生规范,让清洁的双手成为守护医患健康的有力武器,共同营造安全、洁净的医疗环境。(长垣市人民医院—武娟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