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事关河南妇女儿童健康保障,来看这场发布会→)
2月28日,河南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举行河南省“实事惠民生 聚力谋出彩”系列第八场新闻发布会,介绍2024年省重点民生实事“提高妇女、儿童和青少年健康保障水平”项目完成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
河南超额完成妇女、儿童和青少年健康保障相关民生实事
“两癌”“两病”等民生实事超额完成省定目标任务
发布会上,河南省卫生健康委员会主任黄红霞介绍,截至2024年12月31日,全省免费产前超声筛查61.55万例、免费血清学产前筛查50.39万例,孕产妇免费孕早中期产前筛查覆盖率达到82%,高于省定目标任务17个百分点;新生儿“两病”(苯丙酮尿症〔PKU〕、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低症〔CH〕)筛查74.37万例、新生儿听力筛查73.95万例,筛查率分别为99.09%、98.53%,高于年度目标任务4.09个百分点和3.53个百分点。完成宫颈癌筛查89.01万人、乳腺癌筛查91.09万人,分别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111.27%、113.86%。各省辖市、济源示范区均超额完成省定目标任务。
通过“两癌”筛查,全省共确诊各类宫颈癌294例、癌前病变2885例;确诊各类乳腺癌811例、癌前病变48例。通过“两筛”检查,全年共发现高风险孕妇35018例、确诊21三体综合征等患儿1816例、苯丙酮尿症患儿149例、先天性甲低患儿790例、先天性听力障碍患儿1010例。上述高风险孕妇和严重出生缺陷胎儿均得到了规范的医学处置,患病新生儿均得到及早干预。2024年,全省产前筛查覆盖率、新生儿“两病”筛查率、新生儿听力筛查率分别由2016年的20.79%、88%、77%提高到2024年的82.00%、99.09%、98.53%,均优于全国平均水平。致死、致残的严重出生缺陷发生率呈下降趋势,2023年神经管缺陷发生率0.96/万,较2017年下降了42.16%。
全省49161名残疾儿童得到康复救助
全省49161名残疾儿童得到康复救助,完成年度目标任务的141.95%,比2023年增加5.3个百分点,改善了受助残疾儿童的身体功能和认知能力,增强了社会适应能力,减轻了家庭负担。河南省残疾人联合会党组成员、副理事长杨洪涛在答记者问中介绍,2019至2024年,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工作连续六年纳入河南省重点民生实事,累计救助21.3万人次,形成党委领导、政府主导、残联牵头、部门配合、社会参与的工作格局,残疾儿童家庭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持续提升。
青少年心理健康科普、团辅活动覆盖青少年27.9万余人次
全年共开展青少年心理健康科普、团辅活动7351场,完成年度目标任务的147.02%,覆盖青少年27.9万余人次,开展线下青少年个案心理咨询2.77万人次,通过12355青少年服务热线开展线上咨询1.14万人次,分别完成年度目标任务的138.7%、189.33%,培训青少年心理健康工作者4591人次,完成年度目标任务的150.03%,各项目标任务均提前超额完成。
共青团河南省委副书记秦倩在答记者问中介绍,2022—2024年,依托村(社区),全省共建成446个“青翼家园”,将通过河南省12355青少年服务热线开展线上咨询服务列入年度目标任务,组织专家全年无休,每天8:30—22:30开展即时、在线、有效的心理疏导,进一步解决青少年寻求心理方面帮助的“后顾之忧”。
今年河南将为至少2万名重点青少年群体建档
组织不少于7000场次青少年心理健康科普、团辅活动
发布会上,共青团河南省委副书记秦倩在答记者问中介绍,今年,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再次入选省重点民生实事,具体实施中,计划面向全省青少年组织不少于7000场次青少年心理健康科普、团辅活动,实现超过2.5万人次线下青少年个案咨询、超过1万人次线上咨询,在此基础上为不少于2万名重点青少年群体建立心理健康档案,切实提升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水平。
针对建档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持续提供心理健康服务
聚焦重点群体。在继续为全省青少年提供普惠性心理健康服务的基础上,把更多精力放在有心理服务需求的青少年身上,这些青少年一部分是在日常服务当中发现的有心理困惑的青少年,另一部分就是重点青少年群体。今年,计划争取公安部门、民政部门的支持,着重关爱留守儿童、新就业群体家庭子女、流动儿童、有不良行为和严重不良行为的未成年人等重点青少年群体,为他们建立心理健康档案,并针对建档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持续提供心理健康服务。
不断提高12355服务台社会知晓度和影响力
夯实阵地建设。争取将更多工作资源注入“青翼家园”,进一步完善各功能室和与心理健康服务相关的软、硬件设备,抓好阵地制度化管理,确保值班坐店制度落实到位,为阵地赋能,确保持续活跃。充分发挥河南省12355青少年服务台智囊团、联络员、宣传员作用,探索继续延长河南省12355青少年服务热线值守时间,深化中高考减压、自护教育等品牌活动,不断提高服务台的社会知晓度和影响力。
畅通“绿色通道”开展规范及时治疗
深化服务效能。探索与卫健系统建立联动机制,畅通“绿色通道”,对于已经达到诊断标准的青少年,及时将其转介到专业心理诊治部门,由医疗卫生机构发挥专业作用,开展规范及时的治疗,并根据情况做好协同合作、回归保健和后续心理支持工作,做好心理咨询的“后半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