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2日—13日,黄河科技学院在艺术中心召开创建一流应用科技大学研讨会。胡大白、杨保成、孔留安、赵卫东等校领导以及处级干部、基层党支部书记,教学单位科级以上干部和部分教学骨干,学校职能部门科级以上干部参会。执行董事杨保成作以《聚焦产业需求 深化综合改革 全面加快一流应用科技大学建设》为题的首场报告,校长孔留安主持。
杨保成在报告中从政策演进:国家促进产教融合的制度变革;主要困境:产教深度融合面临的现实问题;系统设计:产业引领产教融合的生态构建;创新实践:黄河科技学院开展的主要探索四个部分展开深入解读。
杨保成首先梳理了产教融合概念的诞生、政策的形成及推进过程,强调了产业与教育深度融合的重要性。他从问题导向出发,指出当前应用型高校专业结构调整存在三个适配度不高的问题,即本科专业结构与国家战略急需的适配度不高、本科专业结构与区域经济发展的适配度不高、本科专业建设与学生全面发展适配度不高。并提出深化产教融合面临的四个积极性问题,涵盖了企业、高校、教师和学生,亟待解决。针对这些问题,报告提出三个解决路径:产业教育化、项目化教学、个性化教育,以此作为切入点,解决高校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脱节的根本问题。
就产业引领产教融合的生态构建,杨保成强调,在教育强国建设的新时代背景下,我们要借鉴世界一流大学质量控制原理与方法,应用型高校要坚持产业教育化的办学思路,努力创建具有中国特色的一流应用科技大学,其核心内涵是坚守中国特色,具备一流的办学理念、体制机制、办学资源、师资队伍、课程体系、人才培养、社会满意度、产业支撑度、创新引领力、区域贡献度、社会认可度、社会影响力以及面向产业发展。
报告中,杨保成着重介绍了黄河科技学院在创新实践中的主要探索和取得的成果,解答了我们要建设什么样的大学、培养什么样的人这一核心命题,为未来十年甚至更长时间的学校发展奠定基础。近年来,学校深入实施“1248”发展战略,努力实现以优异的成绩顺利通过教育部新一轮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成功申硕、更名大学、申博,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水平,为加快建设一流应用科技大学提供坚实保障和有力支撑。学校的“1248”发展战略坚持一个目标:创建具有中国特色的一流应用科技大学;两个原则:坚持教育公益性原则、坚持本科教育的中心地位。学校在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路径选择中实施了四项改革:体制机制改革、教育教学改革、学生工作改革、数字化转型;八大体系:党建思政引领体系、现代大学治理体系、产教融合赋能体系、科教融汇创新体系、学生终身成长体系、教师发展支撑体系、质量监控标准体系、后勤服务保障体系。
对未来的展望,杨保成表示,学校将精准对接国家战略和河南省“7+28+N”产业链群,深度聚焦新质生产力发展要求,推进“教育+”产业融合发展。启动产教融合赋能体系建设,依托优势学科专业,制定未来十年产业发展规划。重点布局“3+6”产业方向,即:体医康养、绿色发展、人工智能+生物医药、智能制造、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文化创意和中小企业服务”等特色学科专业群。到2034年,建成人文校园、运动校园、绿色校园、数字校园,成为立足河南、面向全国、走向世界,具有中国特色的一流应用科技大学,为社会培养一大批具有优秀的思想品德、健康的体魄、很好的绿色环保理念和较好的数字素养,具备国际化视野和较强创新实践能力,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创新人才。
孔留安在讲话中指出,执行董事杨保成的报告内容丰富、主题鲜明、条理清晰、干货满满,令大家受益匪浅。报告聚焦了学校改革与发展核心议题,从多维度深入剖析,为学校未来发展指明方向。此次报告不仅是对大家一次深刻的辅导,更是对学校今年及后续工作的有力推动。全体参会人员应认真学习领会报告内容,深入学习理解,将报告精神贯穿于管理和服务工作中。全校上下要秉持开拓、拼搏、实干、奉献的精神,以等不起的紧迫感加强学习,以慢不得的危机感全面增强本领,以坐不住的责任感勇担重任,将学校规划图转化为路线图、时间表和任务书,助力学校早日建成具有中国特色的一流大学,实现审核评估顺利通过、成功更名大学以及获得博士授权的目标,为国家高等教育事业发展贡献力量 。
此次研讨会为期两天,会议期间,校长孔留安将为大家作报告,并在学校2025年度工作部署会上安排部署工作,提出贯彻落实有关要求;各单位(部门)将结合学校十年发展规划、改革发展新形势和2025年重点工作认真组织讨论。会上还将为2024年度先进党组织、年度先进单位、文明单位、优秀分工会等单位颁奖,获奖单位作交流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