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岁月的长河中,总有一些名字如璀璨星辰,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总有一些故事如动人乐章,奏响时代的最强音。王海中,便是这样一位在雷锋精神照耀下熠熠生辉的人物。他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着雷锋精神的深刻内涵,成为了全团敬仰的“学雷锋标兵”。
1944年7月,王海中出生在淅川县金河镇丹江河畔一个普通的家庭。时代的浪潮赋予了他坚韧不拔的品质和对国家、对人民的无限热爱。1963年,怀着对军旅生活的憧憬和保家卫国的壮志,王海中毅然入伍,成为了张家口65军4618部队577团3营8连的一名战士。从踏入军营的那一刻起,他便立志要像雷锋一样,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业绩。
1964年8月,王海中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这不仅是一份荣誉,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入党后的他,时刻以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在各个方面都发挥着先锋模范作用。
在一个夜雨交加、雷电轰鸣的夜晚,部队的枪支弹药等武器面临着被雨水淋湿的危险。王海中深知,武器是战士的第二生命,爱护武器比爱护自己的眼睛还重要。他毫不犹豫地将自己的被子盖到了全排的枪支弹药上,自己却在寒风冷雨中瑟瑟发抖。雨水打湿了他的衣衫,寒意浸透了他的身体,但他的眼神却无比坚定。当战友们第二天发现时,都被他的举动深深感动。他用自己的行动,践行了雷锋精神中对职责的坚守和对集体财产的爱护。
在张家口市修建游泳池时,王海中所在的部队有60多人参与其中。修建工作艰苦而繁重,但王海中始终冲在最前面。他吃苦耐劳,苦干实干,无论是搬运沉重的建筑材料,还是在复杂的施工环境中作业,他都毫无怨言。他的努力和付出赢得了官兵们的一致好评。他的先进事迹也在当时的张家口市报纸上刊发,成为了大家学习的榜样。他就像一颗螺丝钉,牢牢地钉在自己的岗位上,为工程的顺利进行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在张家口市驻地开荒造地的任务中,王海中同样表现出色。面对堆满冰碴子的荒地,他没有丝毫退缩,率先跳到地里,甩开膀子干了起来。刺骨的冰水浸过他的双脚,冻得他嘴唇发紫,但他依然咬牙坚持。在他的带动下,官兵们纷纷鼓足干劲,开荒工作进展迅速。他用自己的热血和汗水,在官兵们心中树立了一个吃苦耐劳的模范形象。因为在这次任务中的突出表现,他在部队荣立三等功一次。
王海中的优秀事迹得到了上级的高度认可,他作为军代表先后6次在北京天安门广场受到毛主席接见。这是何等的荣耀!但王海中并没有因此而骄傲自满,他始终保持着谦虚谨慎的作风。回到部队后,他的事迹在团队中广泛宣讲,激励着更多的战士向他学习,向雷锋学习。
如今,虽然岁月已经在王海中的脸上刻下了深深的皱纹,但雷锋精神早已融入他的血液,成为他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他经常回到部队,给年轻的战士们讲述自己的故事,分享自己学习雷锋的心得体会。他告诉战士们,雷锋精神永不过时,无论时代如何变迁,我们都要坚守初心,践行使命。
王海中的故事,是一个关于传承与奉献的故事。他用自己的一生,书写了对雷锋精神的执着追求和对祖国、对人民的无限忠诚。他是我们身边的英雄,是我们学习的楷模。在新时代的征程中,让我们以王海中为榜样,追寻雷锋的足迹,续写时代的华章,让雷锋精神在中华大地永放光芒。
(作者:毛海法 编辑:刘铁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