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旦过后,随着春节的临近,很多年轻人纷纷选择在这个象征团圆的节日期间回家结婚。这不仅是对爱情的承诺,更是对亲情的重视,让这一传统节日充满了温情和希望。
在驻马店市区,结婚除了置办糖果、干果外,西平焦馍和馓子也出现在婚宴餐桌。
“先吃几口焦馍暖暖胃,等会喝点喜酒。”1月5日,一位外地来驻马店参加婚宴的小伙子刚一坐下,就拿起一个焦馍“咔嚓咔嚓”吃个不停。
说起西平焦馍,大家并不陌生。这种馍更像一种零食,咬上一口,“咔嚓”声响起,香脆可口,口齿留香,回味无穷。那是一种刻在河南人心底的童年回忆,是历史韵味和现代情怀的深度融合。
芝麻焦馍还可以治疗消化不良,将鸡内金晒干压碎掺到焦馍里,每天吃一张比药物温和得多。
麦秸火下的铁鏊子,是焦馍的灵魂所在。面粉与芝麻的邂逅,成就了它独特的风味。记得小时候,大人们用清水和成的面团,撒上一把芝麻,揉成略硬的团,醒面10分钟,接着,面团在案板上变成了一个个小剂子,擀成薄片,放入电饼铛,小火慢炕,勤翻面,直到水分蒸发,最后利用锅的余温烘干,晾凉后的焦馍,又脆又香。
1月6日,在西平县西平大道中段,一股诱人的面香和芝麻香交织的气息扑面而来,一家叫做圣择焦馍的店面正在制作焦馍。西平县许许多多的门店,都有焦馍销售。
据店老板介绍,别看这小小的焦馍,每逢节假日便“漂洋过海”,外地的西平人都会打电话让邮寄,特别是春节前夕,家乡的焦馍是纵然相隔千里也能唤起西平游子共同记忆的味道。这看似简单的小吃,实则蕴含着西平人对食材的精挑细选和对传统的坚守。选用西平优质小麦,搭配金黄饱满的芝麻,最终成就了一张张薄如蝉翼、酥脆可口的焦馍。那是焦馍独有的味道,是家的味道,是西平的味道。
据一老者介绍,过去的年代,粮食少,吃饱肚子已经很艰难,为应对不时之需,家中招待客人或有人外出携带干粮,和面加上芝麻,支起鏊子,生火烙焦馍,做出的焦馍香酥可口,既快又省。它传承着西平的饮食文化……
长寿之乡馓子香,油香麦香回味长。
当一盘色泽黄亮、层叠缠绕的馓子端上桌来,那精美的外形足以让人垂涎三尺。牙口尚好的老人一口咬下,满口的酥脆与麦香交织在一起,让人唇齿留香;倘若牙口不好,可将馓子泡入汤中片刻,入口即化的绵软口感更让人回味无穷。这,就是西平的长寿美食——馓子。
有人说,乡愁其实是在思念家乡的味道,每个人肠胃的DNA和舌尖的食物密码都是自己独一无二的。
春节将至,记者走在西平县的大街小巷,时不时飘来浓浓的油炸馓子的香味。这是家的味道、年的味道,是无数纯真孩童和长寿老人喜欢的味道,也是许多在外游子心头久久萦绕的味道。
“西平小麦西平面,西平馓子人人馋。”柏亭街道81岁的宋金环老人告诉记者,她自幼爱吃馓子,虽然已经年过八旬,牙齿依然完好。
在西平县龙泉大道轴承厂楼下,陈家馓子第五代传人陈文轩正在招呼顾客,忙得不亦乐乎。据了解,陈文轩继承祖业,常年经营馓子生意,其制作技艺和独特味道远近闻名。常有漯河、平顶山、周口、郑州、北京等地的顾客专程来西平买陈家龙须馓子。中央电视台曾在2007年专门录制陈文轩制作馓子的技艺,并在央视第七频道播放。
西平陈家龙须馓子用植物调和油与西平小麦制作的面粉炸制而成,条细色黄,味道纯正,特殊配方,味道独特,干吃焦香酥脆,香而不腻;水泡柔韧可口,很受人们喜爱。
在西平县北大街,香气弥漫着整个胡同,56岁的肖新民和爱人经营“肖家馓子”20多年了,门面很小,但生意异常火爆。
“地址还跟去年一样吗?好的,明天我给你发货。”
“要10斤礼盒装吗?今天卖完了,明天我给你提前备好。”
一个个预订电话,让肖新民忙并快乐着、累并幸福着。
“别看我们西平这小小的美食,它也飞往全国各地了。这不,在外地生活的西平人是天天打电话要货,我们通过快递发往北京等地,而且回购率也比较高。”肖新民乐呵呵地说。
在长寿之乡西平,每一根馓子都是天然食材与匠心独具的结晶。从选材到和面、醒面、绕环、油炸,最终成就了那金黄诱人、粗细均匀的馓子。它诞生的每个步骤,都凝聚着西平人的心血与智慧。西平馓子,不仅仅饱含着麦子的清香味道,更蕴藏着西平广袤沃土的芬芳气息。这,便是长寿之乡、中原粮仓给予我们最深沉的关爱与滋养!
近年来,西平县从规模种植、农产品加工、社会化服务等方面持续发力,聚焦“农头工尾”“粮头食尾”打造小麦全产业链,做强小麦文章的谋篇布局,走出了一条依托小麦主导产业带动经济发展的道路,推动“大粮仓”迈向“大餐桌”。以此为依托,小麦资源优势更好地转化成了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大力推进了农业旺县、工业强县等“十县”建设,让群众物质富足、精神富有、生活美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