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信重工机械股份有限公司铸锻公司锻压车间,炉内温度达1240摄氏度,伴随着飞溅的钢花,烧得通红的钢锭出炉,被轰隆的天车吊转上锻压台,在锻打下变形为轴、筒、环等各类锻件……一身油、两手灰,中信重工机械股份有限公司铸锻公司锻压车间锻一组组长郭卫东一干就是37年。
在锻造技术上不断精进,郭卫东攻克了国内首件超大型长轴锻件、直径超7米大型管板等锻造生产难题,取得发明专利3项,先后荣获河南省劳动模范、河南省“五一”劳动奖章、“河洛大工匠”“中原大工匠”“河南省技术能手”“河南省机械冶金建材行业大工匠”“中国重型机械行业工匠”等荣誉称号。
一股儿“倔劲儿”锻重器
1987年12月,郭卫东进入洛阳矿山机械厂,成为当时锻压分厂的一名锻工,与火炉为伴,以钢铁为友。“第一次看到这比几人高的大设备,看到火球一样的铁疙瘩像面团似的,被压扁拉长,仿佛闯入了‘新天地’。”郭卫东说。
经过两个月的入职培训,郭卫东被分配到当时8400吨水压机机床,成为锻一组一名学徒工,从最基础的操作剁刀学起。八十来斤重的钢铁刀身,加上长长的刀杆,总重百斤的剁刀操持起来,让郭卫东练就了一身力气。但光有力气蛮耍也不成,支点、臂力、站位、角度……哪个都要巧劲。
听师傅讲、看工友们干、一得空就练,郭卫东的倔劲上来,不练得手抖、臂软就决不罢休。但慢慢上手后,系统性理论知识的欠缺,横亘在他向上向前的路上。“工艺图纸都看不明白,还能干啥?”
“只要用心,咱就能干好。”师傅的这句话,他听到了心里。为早日出师干出个模样,每天早来晚走,他说:“咱吃了没文化的亏,但勤能补拙。”
不久后,郭卫东被安排压钳口的工作。这是锻造操作的一道重要工序,尺寸的精准把控很重要,误差不能超过15mm。过大了,套筒套不上;过小了,活件又会在筒子里乱窜,都会影响后续操作。
郭卫东原本想,跟着师傅学了这么久,这活应该不在话下,但到了上手操作才发现,自己连最基础的压量、尺寸都算不明白。“得弄通背后的理才行!”倔劲上来,郭卫东就有了计较,一下班回到宿舍就开始用算料盘鼓捣摸索,一直到后半夜。几天后,才终于懂了理、入了门。
在自由锻这个世界里,郭卫东废寝忘食全身心地投入,在操作实践中拔节成长,以不懈的努力和坚持,在锻造技艺上不断精进,熟练掌握了自由锻的各种传统技法,还结合现代科技,改良锻造工艺,大幅提高了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勇闯技术“无人区”
走进郭卫东的大工匠工作室,一本本红色荣誉证书、一项项专利发明成果、一个个金色奖杯奖章,分门别类地陈列在壁柜里。而在工作室的墙上,一张大幅海报尤为显眼,上面拼接着一张张锻件原型图片,这些锻件都是来自郭卫东和他的团队之手。
一件产品打开一个新市场,锻造技术创新突破,管模锻件订单接踵而至。海上打桩机是走向海洋的大国利器,也是“先行官”,海工替打环是海工装备领域海上打桩机的核心部件。长期以来,海工替打环这一关键部件一直依赖进口,不仅价格高昂,交货周期更是长达一年以上。
面对长期被国外技术垄断的困境,中信重工的领导直接找到郭卫东,问道:“直径7.5米的替打环,咱们能不能干,能不能干得漂亮点儿?”郭卫东毫不犹豫地回答:“能干!”
然而,真正操作起来却远比想象中困难。“替打环是一种带外台阶的异形环类锻件,吨位重、形状复杂,性能要求极高。在国内,这是首次尝试锻造此类锻件,没有任何经验可供借鉴。”郭卫东说。
“我就不信这个邪!”在接下来的半个多月里,郭卫东几乎把所有时间都投入到了这项研究中。他每天只睡四五个小时,不断策划方案、模拟生产,体重也因此瘦了七八斤。他的同事调侃道:“郭师傅真是个‘轴’人,干起活来连饭都忘了吃。”
经过无数次的方案修改和模拟演练,郭卫东团队终于找到了解决问题的关键——先制坯后模锻成形的锻造方法。这一方法使锻件尺寸控制良好,且进口替打环的使用寿命一般在450个桩左右,而中信重工制造的替打环寿命已超过850个桩。这一成果不仅彰显了郭卫东团队的创新能力,更为中国海上风电装备的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近些年,郭卫东作为主要发明人共申报成功发明专利3项,实用新型专利3项,在2021年度获得全国机械冶金建材行业“互助保障杯”、职工技术创新成果三等奖,2023年获得“全国机械冶金建材职工技术创新成果”一等奖。
一花引来万花开
“一人能干可不行,一群人能干才行,还要源源不断。”近年来,郭卫东以大工匠工作室为抓手,积极组织技能培训,分期分批为青年工人们培训当期重点锻件的操作工艺、操作技巧和锻造要领,毫无保留地为他们传授自己多年积累的工作经验和课题成果。
因为一个人,入了一个行,成就了锻工“顶梁柱”——这是郭卫东徒弟肜亮的故事。“我花了近乎一年都没说服家人,但师父仅和我爸打了一个电话,家里就同意我留下了。”肜亮认为,郭卫东亦师亦父,是了不得的“师父”,不是“师傅”。在郭卫东手把手地教导下,从普通锻工到锻三组组长,肜亮仅用了三年。
开展生产攻关、提炼“先进操作法”、总结技术生产报告、发表论文、申请专利……“时代在发展,行业在进步,咱一线工人不能只围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转,得有情怀,也要做总结、搞推广。”郭卫东说。
对郭卫东而言,他最擅长的是搞锻造,最不擅长的就是在众人面前讲话,一开嗓就紧张,一紧张就说不好话。但面向众人讲他最擅长的事,却是另外一番场景。近年来,他走进公司“工匠大讲堂”、铸锻公司“工匠讲堂”,开展专题授课,普及锻造技术知识,分享多年实操经验及心得体会,侃侃而谈。
“这里不但是各类技术人才、技术比武精英的聚集地,也在生产工作中起着攻坚克难、技术攻关的作用。”郭卫东表示,锻造这一行坚守了三十多年了,他还将无怨无悔、心无旁骛地持续坚守下去,努力把自己探索的新方法、新技术教给更多的人,帮助更多年轻的产业工人成长为业务骨干。(王佳宁 陈梦雨 闵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