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进一步利用好地方优秀红色文化资源,落实思想政治理论课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根据郑州财经学院“行走的思政课”实践教学活动方案,10月25日上午,马克思主义学院和会计学院共同组织部分2024级学生赴河南省廉政教育中心参观学习。马克思主义学院指导老师李双贤、张露露、曹雪莹陪同前往。
思政课教师随车讲解
途中,三位老师随车进行讲解,详细讲述了本次活动的目的及意义,提出教育中心不仅是学习了解历史、接受教育的地方,更是学生加强职业道德的重要一站,她向学生提出要树立“以廉为荣,以贪为耻”的坚定信念。
师生了解古代廉政文化
进入教育中心后,学院教师组织学生在讲解员的带领下,共同参观了“鉴史问廉”“光辉历程”“警钟长鸣”三个展厅。学生通过展厅中生动的案例图片,在传统廉政文化和现代科技的交融下认真了解展馆内容。同学们在一个个鲜明的贪腐案例视频前驻足,教师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相关专业知识点,进一步向学生讲解分析,提升了思政课育人效果。同学们使用馆内的多媒体播放器与廉政先贤进行对话,在实践过程中领悟古人智慧,同时联系自身专业进行职业道德的深刻思考。
通过本次参观学习活动,同学们纷纷表示给自己带来很大启发与思考,不仅了解了我国廉政文化的悠久历史,还通过生动的实例和深刻的教训,更加直观地理解廉洁自律的重要性,对自身专业方向有了更加明确的认识。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将始终坚持廉洁自律,做一名合格的社会公民。
10月29日,马克思主义学院联合会计学院共同组织450余名学生前往新乡市刘庄史来贺纪念馆,开展“行走的思政课”实践教学活动,实地感受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变化和成就。
思政课教师进行现场教学
此次“行走的思政课”主题实践教学活动中,马克思主义学院魏斌、彭湃、韩亚雯、刘波海、王若冰、王丹杰、李柯、谷柯颖、杨可作为思政指导教师,为学生们讲解刘庄村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成就,随后师生们一起参观了史来贺纪念馆内的各个展室,认真聆听讲解员讲述的新农村建设发展历程,使师生们更深刻地理解中国农村的变迁和发展,增强对党的富民惠农政策的认同。
师生们还参观了刘庄村的新农村建设成果。他们看到整洁的街道、现代化的农业设施、丰富的文化活动等,感受到刘庄村在走向共同富裕方面所取得的显著成就。
师生参观史来贺纪念馆
此次“行走的思政课”实践教学活动,不仅丰富了师生们的课堂知识,使其在实践中得到锻炼和提升。通过参观学习,师生们更加深刻地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性,更加坚定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的决心。
学生感悟
24财管本2班杨雯君
参观刘庄史来贺纪念馆后,我的心久久不能不能平息。史来贺先生不仅是全国著名劳动模范,更是一位将一生奉献给人民和农村建设的杰出共产党员。
史来贺同志以其坚定的信念和无私的奉献,带领刘庄村民从贫困走向富裕。他的一生充满了艰苦奋斗和不懈追求,通过开办工厂、发展农业现代化,使刘庄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典范。史来贺同志始终坚持与群众血肉相连,真正做到了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纪念馆中展示的史来贺同志生前的物品和照片,让人感受到他的简朴生活和高尚情操。尤其是看到他去世时的场景解说员声音哽咽时,我心中也涌起一股强烈的感动。他
史来贺同志的事迹让我深刻认识到,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应该学习他的奋斗精神和奉献精神,在自己的岗位上努力工作,为社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参观这次纪念馆,不仅是对史来贺同志的缅怀,更是一次心灵的洗礼和精神的升华。
24会计本1班梁应嘉
参观新乡刘庄史来贺纪念馆,我深受触动。史来贺老书记的事迹如同一座丰碑,屹立在心中。
走进纪念馆,那一幅幅历史照片、一件件珍贵实物,诉说着刘庄的发展历程。史来贺老书记带领刘庄人民艰苦奋斗,把一个贫穷落后的小村庄建设成为富裕、文明的社会主义新农村。他一心为民,无私奉献,用自己的一生诠释了共产党员的责任与担当。
他的精神激励着我们,在新时代,我们要以史来贺老书记为榜样,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勇于担当,积极奉献,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让我们传承史来贺老书记的精神,在奋斗的道路上砥砺前行。
24会计本2班吕思睿
参观史来贺同志展览馆这个意义非凡的红色教育基地,我内心受到的震撼久久难以平复。步入展览馆,一幅幅珍贵的历史照片、一份份详实的文字资料以及一节节生动的影像记录,这些丰富的历史资料与充满现代感的展示手法完美结合,仿佛将史来贺同志波澜壮阔的一生以及他伟大的精神世界栩栩如生地呈现在眼前。
此次参观不单单只是让我对党的奋斗历程与光辉历史有了更深层次的领悟,更是激发了我奋勇前行的力量,在未来的工作与学习道路上,将史来贺同志视为前行的灯塔,学习他的高风亮节和伟大品质,努力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添砖加瓦。
郑州财经学院将继续深化大思政课建设
开展更加丰富多彩的思政教育活动
引导广大青年树立
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
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
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贡献更多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