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日新月异的时代,古老又年轻的西平大地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发展与变化。曾经,这里的农民工纷纷涌向沿海城市,追寻更好的生活条件和更多的就业机会。那是时代浪潮下的必然选择。
而如今,随着国家政策的引导、乡村经济的发展以及个人价值观念的转变,一个新的趋势正在悄然兴起——“家门口”就业成为越来越多西平农民工的新选择。这一变化不仅关乎个人的生活轨迹,更与乡村振兴的大局紧密相连,是西平奋进路上一抹不可忽视的亮色。
一卷布经过无人验布机检验,自动裁床裁剪,变成一张张裁片,洗标机、绳头打结机、橡皮机完成辅料准备,一件衣服所需的材料即可进入智能仓储等待下料车间的召唤……5万平方米的生产车间,400台缝纫机同时开工,工人无需离开工位,看不到搬运制衣布料和成品货物的工人,通过智能吊挂流水线到每一个工作岗位,然后一道一道地做下去,做成成衣,一直到包装、整烫和成品出库。
这就是10月16日,记者在位于西平县先进制造业开发区的中哲服饰看到的真实景象。
走进车间,记者看到,来自二郎镇的张亚芳正专注制衣。她相貌俊秀、心灵手巧。如果不是她本人介绍,很难看出她已经是三个孩子的母亲了。
“我来这个厂里有三年了,也是从学徒做起,慢慢成了技术工,后来相继介绍过几个姐妹入职。这不,我昨天把俺同村的姐妹孙艳美也带过来了,她今天是第一天上班,感觉还不错。”张亚芳热情地给记者一行介绍着。
孙艳美则显得有点羞怯。她告诉记者,她也是三个孩子的母亲,之前在深圳打工,因忍受不了思念孩子之苦回乡探亲,被张亚芳带了过来,一看很适合自己,就决定留了下来。
“我的两个儿子一个是八年级、一个是四年级,我来厂里上班后,厂里的领导帮我们协调入学,现在基本上没什么后顾之忧,厂里还管吃管住,我手脚麻利,基本上每个月能拿到5000多一点,感觉很满足。”毛亚琴兴致勃勃地对记者说。
“一箱子里面有几件我一看便知。”来自重渠乡的吴俊超负责工人记件,从前在深圳打工的他说这不需要什么技术,只要不点错就行,很多工人都是按记件领取报酬,不能有什么差错。但多年的工作经验练就了他一双“火眼金睛”,基本上是一看便知。
“您这活儿轻松啊,待遇怎么样?”记者好奇地问。
“不算高、但也不低,5000来块,但在家乡务工比外边的月薪上万都顶用啊!”吴俊超笑呵呵地说。
挣钱就在家门口,先进制造惠民生。像吴俊超一样,不少西平人选择结束四处漂泊的打工生活,选择安安心心在家门口就业。
柏城镇韩桥居委会的居民王少鹏和张静是一对“夫妻档”。“父母年纪大了,我以前在外地打工,去年中哲服饰有限公司进驻西平后就回来了,在家门口打工既不耽误挣钱,又能侍奉老人。”张少鹏说,爱人张静是内蒙古人,他们是在外地打工时认识的。入职中哲后,心灵手巧的张静很快学会了缝纫技术,目前每个月能挣5000多元呢。
“我们在这里吃住都是免费,中哲服饰有限公司给我们提供了夫妻套房,每天都能洗到热水澡,基本上不用花什么钱,我们一个月就能存个1万元左右。”张少鹏对在中哲服饰有限公司务工感到非常满意和自豪。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中哲服饰科技有限公司隶属于浙江中哲集团。中哲集团于2021年荣膺中国民营企业500强、中国制造业企业500强、中国制造业民营企业500强,是西平县纺织服装产业加强“智造”引领、推动纺织服装产业向新发展的一个缩影。
尽管中哲服饰科技有限公司通过智能化生产节约了一部分人力资源,仍无法满足市场需求。该公司相关负责人刘先友表示,公司年产各类服装1200万件,产值5亿元,公司还在不断发展、扩大,同时也面临着人手短缺的问题。公司另一名负责人介绍说,目前公司有560人就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企业。他们大都来自附近的村庄,经过系列培训后很快进入角色。因订单供不应求,目前还能为200多人提供就业岗位。
同样作为纺织企业的河南京嵘科技有限公司,因海内外订单源源不断,用工需求旺盛,目前仍有许多岗位期待家乡兄弟姐妹加盟。
雁归乡,兴故乡,乡村振兴靠人才。在“中哲”,在“京嵘”,在西平,每一个返乡创业的有志青年,他们不仅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都能在这片热土上发光发热,梦想成真。还能亲眼见证并参与家乡的变迁,这种归属感是远在他乡无法比拟的。目前,西平县已有数百名村民,实现“家门口”就业。一些乡镇也正积极推广宣传,引导一部分乡村能人加入公司,赋能乡村振兴。
已进入深秋的西平,万物蓬勃发展。入驻企业开花结果,乡村振兴如火如荼,正凝聚起源源不断的能量助推“农村十化问题”的破解,助力“十县”建设的“西平蝶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