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窑,《中国陶瓷史》这样定义:“柴窑系后周柴世宗所烧,故以其姓名之,窑在河南郑州。其器青如天,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罄,滋润细媚有细纹,制精色绝为诸窑之冠。”
说起对柴窑的认识我知之甚少,但由于工作关系,我一直对柴窑非常感兴趣,对柴瓷的工艺成就和艺术高度倾心已久,难以忘怀。
陶瓷史讲:五代时代后周皇帝柴世宗建都开封,喜好瓷器,所以他喜欢的瓷器名曰柴瓷,烧制柴瓷的窑坊称为柴窑。明代文献评价柴窑器“柴窑制精色异,为诸窑之冠”。
相传某日请瓷器仪式,柴世宗批其状曰“雨过天青云破处,者般颜色做将来”,“雨过天青云破处,这般颜色作将来”自此成为柴窑器物专有指代。
柴瓷其器,釉色青如天,明如镜,坯胎薄如纸,声如罄,滋润细腻有碎小开片,雨过天青乃淡蓝之青瓷也。柴窑以天青为主,其余尚有蝦青、豆青、豆绿等色。不上釉坯成黄土色,即后代所谓铜骨色。
我国古代名瓷有柴、汝、官、哥、定诸窑等,以柴瓷最为珍贵。同为青瓷,然而,柴窑、汝窑之青则近浅兰色,官窑、内窑、哥窑、山东窑、湘窑等青色则近淡碧色,龙泉青章窑之青其青则近翠色,越窑之青则近缥色。古人说陶,但通称青色。“雨后天青”专指柴窑器色,汝窑所仿已不类。
其实,柴世宗已经把柴瓷解释的非常清楚,透彻完美,那就是雨后的彩虹、湛蓝的天空、朵朵的白云、湿润的空气。更直接的讲:柴瓷的釉色呈现就是窑变。
《斗杯堂诗集》“均盆歌”写到:“柴窑不可见,存者惟禹均,仿柴最精世所罕,传之子孙非常贫,千峰翠色浮几案,雨过云破无纤尘”。
在过去的年月里,我多次去神垕西山白峪刘村古窑遗址考察,有幸捡到了一些小瓷片,最小的有指头肚那么大,有蝦青、豆青、豆绿等,可令我最兴奋的一片不但有雨过天青的淡蓝色,釉上面还有缕缕的白云颜色,我不由自主的把它和五代时期的柴瓷联想到了一起。同时,在当地农家院铺地的匣钵垫饼上也发现了类似的釉色。
贾铭博 摄
据此发现和自己数十年从事陶瓷研究与实践的肤浅认识,提出几点粗浅的观点供参考、讨论和指正:
一、我以为我从上白峪见到的“钧瓷”瓷片实际上就是五代时期的“柴瓷”瓷片,也就是我们梦寐以求“雨过天青云破处”的面目。它是真正的“钧瓷之祖,钧瓷之根,钧瓷之初”。在以前人们的意识里,柴瓷的青色是单一的、静止的,是一种极致单色的美丽,这其实是一种误解,从柴世宗的对柴瓷的评价语言分析,说明柴瓷的釉色是变化的、灵动的,是多种色素交融的复合体。谁都知道,“雨过云散的天色”绝不是单一的青色,而是有着深浅和云淡云浓变化的,甚至还有霞光辉映的绚丽。所以说,柴瓷的釉色应该是灵动的,是充满自然变化魅力的。这与我从白峪古窑址发现的古瓷残片所呈现出的特征是一致的,我认为,我所见到的青釉瓷片应该是柴窑的遗存。
二、柴瓷是指后周柴世宗时期烧制的御窑贡瓷,其规模不大,品质要求高,产量极少,烧制难度大,也有“十窑九不成”的可能性。当然,柴瓷里面的天青元素,也是由铜蓝元素窑变出来的,这种天青是柴瓷在五代所独有的特点。众所周知,柴荣在位只有六年,柴瓷的定名应该在这六年之间,并沿用至今。然而纵观中国陶瓷发展历程,用六年时间创烧出一个新的瓷种是不可能的,更不可能达到这样的艺术高度,因为艺术品位的缔造需要更长的时间沉淀和升华。这就说,柴瓷不可能是柴荣时代所创烧的,它的创烧应该在后周之前的漫长岁月里,应该是传统民窑烧制工艺不断创新、不断提炼、不断改进的产物。柴荣发现了这种瓷器,并深深的喜欢上了它的精美,于是作为宫廷用瓷,组织专人进行烧制,从而导致了柴瓷的诞生。
三、柴瓷的胎体是“薄如纸”。当然是形容瓷的某个部位(比如碗的口沿部位)就薄一些(有的只有2.5毫米),蒉与足就略厚一些(大概在3-4毫米左右),上白峪的天青瓷片就是这种情况。在现实中也是极少见的。
四、柴瓷的烧成温度是很高的(其温度不低于1280度),因为烧成温度过低就无法达到“明如镜”的釉面光亮程度。同时,柴瓷烧成方式还存在还原气氛。
五、柴瓷的釉面较薄,一次上釉、一次烧成,烧成燃料为柴(或柴炭相搭)。
六、柴瓷的窑炉较小(约2立方米),和唐代蔴斗窑相似,装窑门与烧火门在一处,装窑出窑时打开,烧窑时砌堵窑门留下烧火口,烧火口下面有火膛,火膛下面有通风炉篦,炉篦下面留有通风道及清灰坑(可下人清理),窑后有烟道两条、小烟囱两个,可在土崖上建造或在空地上建造。这种小窑炉已能满足柴瓷烧制的高温要求。
七、目前发现的柴瓷作品主要以碗等生活用品为主。由于使用匣钵烧制,因此匣钵用量较大。柴瓷的先进还在于它装窑是一坯一匣,以坯定匣,所以柴瓷作品烧出后完美无缺、里外光滑,加上它无与伦比的天青和滋润细媚的纹路,柴瓷在当时被视为奇珍异宝亦不足为怪。
八、柴瓷能在一千零七十年前在神垕西山白峪出现生产是很自然的事情。陶瓷史说柴瓷产地在河南,应该是泛指,是宏观的说法。据目前分析,河南具备烧柴瓷条件的区域当属神垕镇,以神垕为中心的方圆几十公里无论是陶瓷烧造历史、烧制工艺,还是瓷土资源、烧造环境,都优于其他陶瓷产区,更优于周边区县(如汝州、宝丰等),神垕镇更有资格成为柴瓷原产地、发源地。千年以来,历代如此,实事如此。
九、神垕镇陶瓷原材料资源丰富,为柴瓷的烧制奠定了基础。神垕镇周边方圆数十公里山连山、川连川,大刘山东是优质煤田,西山是优质瓷土,北山旱水泉有硬瓷土,磨街村有优质大青碱、桃花碱等高岭土,鸠山李家沟更有千年用不尽的碗药山,还有长石矿料,这些资源支撑着千百年来神垕庞大的陶瓷产业。同时,神垕周边丰富的铁矿石、铜矿石、硅灰石、钛铁矿以及方解石等资源,也是陶瓷窑变工艺必须的原材料。神垕西山白峪本地山林茂密,水源充盈,柴木漫山遍野,白峪煤炭优质,邵沟煤在地下十几米就能采出来无烟煤,发热量高达8000大卡/kg,为陶瓷烧制提供了丰富的燃料资源。白峪的瓷器制作工艺历史以及精细化程度,要比其他瓷区还要悠久和严格。如今千年过后,有幸在白峪还能发现如此精美的古瓷片,为我们了解和研究柴瓷提供了实物依据。
后周柴世宗时期“柴瓷”正式定名,柴荣又清晰的讲出了柴瓷的精髓和特征,成为了千年经典。时至今日虽已历经千年,然而柴瓷从未泯灭,仍在发展。神垕作为柴瓷的故乡,白峪村的“柴瓷”烧制延续不止。
北宋中早期,国力强盛,社会稳定,文化繁荣,手工业高度发达,制瓷业集前代之大成,将陶瓷艺术推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被誉为国之瑰宝的钧瓷,也在徽宗时期以独特的窑变艺术魅力闻名于世,成为当时五大名瓷之一,这也是文化传承延续的结果。
所以,宋初的五大名窑还是以柴瓷为首的,至于说柴瓷以什么身份、从哪位皇帝时进入宫廷,虽无证可考,但柴瓷进入宫廷之时应该就是钧瓷诞生之时。北宋初期,在禹州建立了宋钧官窑,钧瓷得以命名。钧瓷御用把钧瓷艺术推向鼎盛,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综上所述,柴瓷应该是钧瓷的前身,是钧瓷初创阶段。仅从陶瓷发展史来看,钧瓷不可能仅在徽宗在位的短短25年内形成并达到如此的高度,这同样需要长时间的蜕变,破茧化蝶。可能在徽宗之前的漫长岁月里,从柴瓷灵动华丽的青釉中,逐步蜕变为紫红交融、七彩杂陈,完成了华丽的转身。直到徽宗时宋钧官窑的建立,钧瓷得以定名并名驰天下。
所以,陶瓷史讲北宋初在钧台地建钧台窑的观点我也是认同的,随着柴瓷基础的渗入,又经过数代皇帝的重视以及数代工匠的精细传承,柴瓷从初期的“天青”窑变破茧成蝶,成了宋代五大名瓷(钧、汝、官、哥、定)之一。其实,钧瓷和柴瓷是一脉相承的,钧瓷是在柴瓷的基础上形成的,柴瓷又通过钧瓷得以升华,并发扬光大。至此,我们肯定:柴瓷、钧瓷同在禹州、在神垕,也在西山白峪。
作者简介:任星航,中国民协会员,钧瓷行业领军人物,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钧瓷烧制技艺代表性传承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非物质文化遗产钧瓷烧制技艺传习馆馆长,中国钧瓷窑炉博物馆馆长,中国钧瓷名窑星航钧窑创始人,任氏钧瓷第七代传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