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乡风文明是保障;文明乡风,移风易俗是关键。近年来,西平县坚持破立并举、靶向施策,积极探索移风易俗工作新路径,引导辖区各镇(街道)运用红白理事会、道德评议会、村规民约、积分制等一系列举措,开展移风易俗、破除陈规陋习活动,用“小切口”推动移风易俗工作,让文明新风传入千家万户,点亮万家灯火。
如今,走进西平县,迎面而来的是清新舒畅的空气,感受到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美好,移风易俗恰如一股春风、一股暖流、一股清泉,润物无声地融进群众柴米油盐的生活,吹奏出一曲有温度的新时代文明之歌。
“幸福食堂”幸福多
我们将移风易俗、孝道文化融入了基层治理,积极弘扬文明乡风和淳朴民风、提高了老百姓的安全感和幸福感。8月15日,记者在西平县杨庄乡采访时,该乡党委书记武星介绍。
尊老、敬老、养老、助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为了给老年群众提供全方位的养老服务,杨庄乡马楼村建起了老年幸福食堂。中午时分,马楼村刚建好的“幸福食堂”渐渐热闹了起来。村里上了年纪的老人们,循着四溢的饭香,步入崭新明亮的幸福食堂。食堂里的十几张桌子,顿时坐得满满当当,有人就着菜,吃着馒头;有人端着碗,喝着热乎乎的汤。
“饭菜做得比家里还香,吃得舒服,很实惠!”80岁的村民马秀菊笑着竖起大拇指为食堂点赞。
据武星介绍,马楼村委依托村内闲置宅基地和公共区域,筹建了占地270平方米的老年食堂,周边搭配有长100米的村史长廊、200米的“幸福渠”、196个“共享菜园”。为了建好老年食堂,村治安主任拆除了自家的宅子,村小组长说服亲戚让村里无偿使用一处闲置宅基地,一户老人拆除了影响交通的住房……经过几个月的筹备建设,才有了现在的“幸福”模样。
“幸福食堂”从老年人生活习惯考虑,以供应早餐、午餐为主。乡里采取“老人付一点、餐厅让一点、志愿者助一点、菜园供一点、村集体补一点”的方式,马楼村老年食堂不但打通了为老服务“最后一公里”,也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为推进乡村治理、助力乡村振兴凝聚了强大合力。
西平县委、县政府提出的“十化问题”中的乡风庸俗化、村民老龄化、治理表面化、作风浮漂化等问题也逐步破解,提升了群众的文明指数和幸福指数。
酒席变成助学金
“孩子今年考上了一本,全家人都很开心。本想热闹一下,今天村里给了她一份特殊奖励,比办酒席还有意义。”8月16日,西平县谭店乡大武庄村村民武润科高兴地对记者说。
当天下午,谭店乡大武庄村委热闹非凡,村里的男女老少齐聚一堂,向本村2024年度高考优秀毕业生发放奖学金,为即将迈入大学校门的他们送上了别样的“升学礼”。
“今年是第一次举行这样的活动,我们计划以后每年都拿出部分村集体经济收入作为奖学金,用于奖励考上优秀院校的学生,激励村里的孩子努力读书学习。”武和平介绍,“同时,我们还要把这项活动纳入村规民约,在村里营造重教兴学的氛围,持续推进移风易俗新风尚,引导学生家长不讲排场、不比阔气,做勤俭节约、喜事廉办的表率。”
“小积分”释放“大能量”
乡野沐春风,文明之花竞绽放。近日,走进宋集镇崔庄村的“积分超市”,货架上日用品整齐排列,每个商品旁都备注着相对应的分值。
“只要群众参与人居环境整治、村容村貌提升、志愿服务等活动,就可获得相应积分,积分就可兑换相应的商品,对群众的激励作用很大。”崔庄村党支部书记敬营辉说。
在宋集镇“积分超市”里,村民婚事新办、丧事简办、实行“低彩礼”“零彩礼”等行为均被写入“积分存折”。通过对各类生活用品进行“明码标价”,可以激励群众以“德”换取“得”,实现乡风文明的“量化”。
用“小积分”产生四两拨千斤的效果,激发群众的内生动力和积极性,使移风易俗观念更加深入人心。
如今,文明新风的种子在西平大地处处播撒,萌芽生根、开花结果。西平县各乡镇全面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完善修订村规民约,成立“一约四会”组织和红娘协会,开展美丽家园共建募捐、星级文明户认领、单身未婚青年排查登记、移风易俗宣讲等活动,引导群众在潜移默化中自觉摒弃不良风气,破除陈规陋习,树立文明新风。
婚事简约“不简单”
近日,河南御都集团的《移风易俗、倡树文明新风“三句半”》,柏苑街道的小品《抵制高价彩礼》等百姓喜闻乐见的节目相继播出,一时间,这些通俗易懂的文艺创作被竞相传唱,创新高效的文明点位遍地开花,和美善治的“文明密码”被破译解锁,朗朗上口的家风家训代代相传……
“我们俩是自由恋爱,在北京一起打拼了6年,现在回老家创业、结婚,日子一天比一天好。”聊起去年6月6日的婚礼,29岁的赵科鑫脸上洋溢着幸福。去年他和妻子李梦贤从北京回到老家西平县专探乡于庄村,小两口在村里举办了婚礼。谈及彩礼,李梦贤告诉记者,她和家人看中的是赵科鑫的踏实勤奋,过多的彩礼反而会冲淡这份真情。“彩礼只要了1.88万元,我妈妈还自己添了一些,加上彩礼一起给我们当创业基金。”李梦贤说。
如今,像李梦贤一样的年轻人在西平县越来越多。“只要你足够优秀,彩礼我们一分钱不要,甚至还倒贴……”还有人这样表明态度。
近年来,西平县积极传播优秀传统婚俗文化,多措并举推动婚事新办、婚事简办;创办红娘协会,搭建新风婚恋平台,发挥村民主体力量,让文明婚俗蔚然成风,不断提升社会文明程度、基层社会治理水平和群众精神风貌,为推进婚俗改革提供鲜活样板。
将传统礼仪与时代新风相融合,西平县已成功举办两届中式集体婚礼;县委书记侯公涛担任婚礼证婚人,为36对新人送去祝福。
“举行集体婚礼旨在推进婚俗改革,倡导婚事新办,弘扬文明新风。新人们引领了节俭、文明的婚嫁新风,在爱情的扉页上留下了美好、灿烂、真诚的青春印记,为全县青年作出了表率。”侯公涛说。
理出“文明新风尚”
薄养厚葬、炫富攀比、铺张浪费……这些陈规陋习,曾经是群众的难言之隐、心头之痛。推进移风易俗,破除陈规陋习,重在建章立制,让文明常态畅行。今年6月份的一天,80多岁的于忠显顶着烈日来到专探乡于庄村爱心协会。爱心协会牵头提出了一项于庄村婚礼宴请的新举措,身为会长,他心里记挂着这一举措的推广情况。
在距离于庄村10公里的赵寺村,70多岁的耿孟冬正坐在村民大食堂里的移风易俗宴会厅里,和红白理事会成员讨论《红事白事操办指南》的完善方案。
充分发挥乡村主体作用推动婚俗改革的例子,在西平县还有很多。“我们退休前是老师,现在年纪大了也想发挥余热,移风易俗是好事,我们愿意出力。”耿孟冬说。在于庄村爱心协会,一旁的村民告诉记者,像于忠显这样德高望重的老人,村里谁家有大事都喜欢找他们商量,也愿意听他们的意见。
“婚俗改革这样的‘硬骨头’他们来办,好使!”专探乡党委书记陈亮感慨道:“树典型很关键,正能量和新风尚会‘传染’,像于老师、耿老师这样的典型是村子里的榜样和财富。”
红白理事会理出文明新风尚。师灵镇村民大食堂、宋集镇村民大食堂,都有村里有影响力、有声望的老人自觉加入。这些德高望重的老人在潜移默化间影响了村民办红白喜事的选择。婚前少彩礼、简仪式,宴席上有标准、不浪费。婚事新办、丧事简办、余事不办,成了西平县大部分村民的选择。
文明风起阡陌间
《王玉梅:母慈子孝添和顺 耕读传家岁月长》《孙品:人间温情常相伴 和谐山水出寿星》……
子孙德孝贤,盛世家业兴。连日来,记者以《走进长寿之乡 打开长寿锦囊》为题报道了西平县多位百岁老人,在全市引起强烈反响。“西平县咋恁多百岁老人?”“西平咋恁多孝顺儿媳?”“她们的家规、家训、家教咋都那么好?”疑问、赞叹纷至沓来。
其实,“长寿锦囊”即“文明密码”。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文明乡风,西平县把孝老爱亲作为文明创建的重要内容来抓,经过一系列举措,村村以孝顺为美,户户以爱老为荣。把老人作为村里的财富和荣耀,每年重阳节,县领导都会登门亲切慰问老人,并送上诚挚祝福,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让老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乐。
移风易俗,移的是不正之风,易的是不良之俗。注入的是文明的力量,受益的是广大百姓。全城联动之下,西平县广大干群正昂首阔步地续写着新的荣光,追逐着新的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