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漯河市源汇区:上阵父女兵 并肩战“疫”情)
网易漯河4月19日报道(周惠杰 王中山 通讯员 吴继红)“我们打招呼的方式就是互相鸣下车喇叭……”如今,奋战在漯河市源汇区抗疫一线初晓凯和他的女儿初妮南每日碰面,仅能以这种特殊方式相互问候。
今年1月份,疫情席卷沙澧大地,初晓凯作为源汇区富通酒店隔离点的司机,三个多月的时间从未下过车,一直不间断的服务全区的接送人员任务。疫情最严重、跑得次数最多的时候,从头天早上七八点开始,到第二天凌晨五点,他几乎一直不间断在接送隔离人员,源汇区各小区他几乎都跑过一遍。在区隔离点工作服务的间隙,有时还要配合市卫健委的工作,一个电话就随时出发奔赴新的地点。
“三个月没休息也没回过家,没有替班,几乎一直都在车上,在路上,一天24小时随时待命,随叫随到,从没有一句怨言,也不讲价钱,舍小家顾大家,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全区的疫情防控工作筑起一道壁垒。”富通酒店隔离点的点长、源汇区文化旅游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刘志远说。
今年55岁的初晓凯,这位老家来自黑龙江省黑河市的“硬汉子”,身体并不好,患有三高,还有腰椎间盘突出,平时一直吃药控制。高血压病人最怕熬夜,他却几乎每天都是在深夜一两点才结束工作。他经常休息的方法就是见缝插针眯一两个小时。因为平时吃着控糖药,他的血糖下降得特别快,不能挨饿。有一次接隔离群众,一直忙到下午2点多他还没有吃上饭,饿得浑身直冒冷汗,但却一声不吭咬牙坚持,平时错过饭点吃冷饭更是家常便饭。
有时他接到任务去指定地点接隔离人员,隔离人员还不理解不配合,有个别人甚至还拒接他的电话。每逢这时,初晓凯就会和要接的被隔离人员耐心解释;一次电话打不通不接就再打一次;再打不通就主动联系社区工作人员,给他们做工作,不厌其烦。隔离点的任务繁重,工作人员非常辛苦。短短三个月时间,初晓凯的体重就从刚来时候的190斤降到了160斤,但他却丝毫没有怨言:“觉得自己还挺得住,点上的医务人员和工作人员也一样,大家都可累。”
初晓凯的女儿初妮南是源汇区人民医院的一名护士,黑河卫校毕业后也来到漯河工作。疫情一开始就和父亲一样投入这场阻击战。每天早晨六点钟一起床,就从家里出发奔赴全区的各个核酸采集点为居民服务,漯河大学北校区、螺湾小镇、高铁西站、漯河高中、漯河三中……都留下她的足迹,遇到行动不便的老人或者病人,还会主动上前配合,有时还要上门采集。“每天都在采集,一天两三个地方是正常事儿……” 初妮南说。
因为害怕中间去卫生间防护服被污染,初妮南早上干脆不吃饭不喝水,中午等采集结束再回单位换衣服、吃饭。长时间高强度的工作加上饮食不规律抵抗力差,4月10号的时候,初妮南得了急性肠胃炎,偏偏那几天又赶上生理期。她实在熬不住,但是又不愿意因为自己耽误核酸采集工作,于是晚上在医院输液,白天再继续和同事们一起奔赴各个采集点。
初妮南的婆婆在漯河疫情爆发之前因为照料重病的母亲被隔离在许昌鄢陵;丈夫则因为前一段周口太康的疫情被隔离在周口,家里只有年迈的公公帮忙照顾5岁的儿子。每天核酸点采集工作完成后初妮南还要和同事们一起帮忙发放医疗物资、核对修改信息、去方舱帮忙等,经常回到家里都是八点以后。“白天见儿子一面都是奢侈,经常我回去他都睡觉了。他唯一一次白天见到我,是有一次我们核酸检测刚好是在他们的幼儿园,他一见是我激动得不得了,一直跟周围小朋友说‘这是我妈妈’,但是又知道我在工作,不敢上前抱我。” 初妮南说。
“之前我们一家人每周六都会在一起吃个饭团聚一下,现在我们一家的见面方式就是视频电话,等九点多大家都不忙了就打电话相互问候一下。其中我和我爸的问候方法最独特,我去采集核酸的路上和他在接人返回的路上,我们经常会遇到,大家都穿着防护服戴着口罩看不到脸,但我认得他的车牌号,擦肩而过时,我们就互相鸣下车喇叭打个招呼。” 初妮南说。
“都是工作,大家都这么干都很辛苦,都在尽自己一份努力,我只是一个司机,也要承担自己的一份责任。” 初晓凯说。